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二十章 在宽城子(长春) (2 / 6)
相比之下,尕舅舅整个就是纯粹像个土得直掉渣儿的一块土疙瘩。我亲娘舅叫他“山炮儿”。至今在吉林仍然还有很多当地人这样称呼那些有点土、或者有点冒傻气的人,还有那么点瞧不起,更多的却是调侃、戏谑,和尊不尊重关系不大。
他穿了件崭新的传统样式大对襟的黑布绵袄,可似乎不太合身,两大前襟都朝上撅撅着,中间合不拢,“咧”开一个怪怪的大三角口子;黑色的老式勉裆绵裤,脚上穿双新的黑色懒汉绵鞋,好像有点小,不太合脚。迈开步脚背弓弓着,脚后跟踩着小半拉鞋帮跟儿,走起来他健硕结实的小屁股后面常常会冒起一溜烟儿的尘土。大概这身厚绵衣裤穿得有点早,他的脸上露出发红发热的意思,脖颈的衣领间露出一片片杂乱的汗渍痕迹;里面没有衬衣或秋衣之类,只穿了件粗白土布中式小马甲,一对还没怎么长肌肉的胳膊光巴出溜在厚绵衣的两只袖管子里咣里咣当。
巴吉玛又把贡舅舅的家世和尕家的家世细致掰芽、无论巨细地数落一遍,尕舅舅笑了:这么说,咱俩还是正儿八经的本族族族族族兄弟啊!我阿玛和我额娘现在还都穿、戴着你们家做的皮袍子、皮帽子呢。
贡舅舅也笑:那那那那是呗。过不了三三三三几天,咱还是同同同同窗呢!贡舅舅故意学尕舅舅的接巴。尕舅舅并不介意,还是憨憨地笑。
说说我巴吉玛在长春的铺子和家吧——
后院是三间大北房,北房东屋住巴吉玛和巴吉额,都尔年先生和亲娘舅住西屋。现在西屋住着我当时才三、四岁左右的额娘和我巴吉玛那位从打牲乌拉街专程来照顾我额娘的叔伯婶娘。这位本家叔伯婶娘后来我见过,我按规矩叫她巴吉额攸。我见到她那年,她已经差不多有七十好几了,是个干净利索慈眉善目的老人家,不仅极善良、还极爱干灶头案上的活儿,做得一手满(洲)族风味的好饭菜,尤以制作满洲族风味的蒸菜和火锅最为拿手。
中间是堂屋,算是客厅。我的巴吉玛管它叫“隆里哲”这也是我的家族部落语言,意为不受拘束尽可随意之处。我的家族部落没有设立专门接、招待客人房间的家居习俗,屋里的陈设很简单,靠北墙,一张八仙桌,两把太师椅。北墙下有张长条的硬木条案,重要仪式时摆设祭祀用物品器物,摆着些上供用的大大小小的铜、瓷祭祀礼器什么的,蒙着一块白色粗布,平时根本不用。东西两间与堂屋相连的门边再各放两把太师椅。屋中间放了一张吃饭用的大八仙桌和八张小方凳。桌子底下藏着四把,外面摆放四把。巴吉玛说,那些家具都是用当地产的水曲柳木制作的。那个时候,这种制式的家具很普通,一点也不名贵,但是非常实用,现在可不一样,水曲柳木是稀有的高档家具原材料。
西屋房山头是个挺象样的小偏厦,是我巴吉额刚到这儿的时候亲手操持搭建的,用来做厨房。冬季取暖,东、西屋靠火炕,铺子里用火墙。“隆里哲”里也有一个做工很粗糙的铸铁大肚子炉子,烟筒和西屋火炕的烟道连通,烧不烧视天气是否寒冷而定。天冷了就扔进去些柴禾拌儿,再冷就加煤。烟道和西屋的火炕相连,炉子一烧起来,西屋就会更暖和。
照顾我额娘的那位巴吉额悠的丈夫好像没有谁叫他的名字,都叫他“卢嘎户”——是我的家族部落遗留口语中的俚语类。用汉语表达就是“万能人”——干什么都是把好手之意。那个时候已经在巴吉玛的货栈里帮忙。除了管吃管住之外,每月给他们夫妻俩再拿上七块大洋的工钱。他住前院的铺子里,铺子北墙中间也放了两把太师椅和一张八仙桌,两边是摆放着山货、皮货的柜台。我亲娘舅说,那几个柜台是巴吉玛从旧货市场是淘来的,可全是极好的硬木。铺子门脸的门口放着两个非常大的大瓦缸,缸壁非常厚实,巴吉玛说,那一口缸里足足装得下十二担——24桶水,是春夏秋三季用来蓄养正在出售的活鱼的,那两口大缸的四周都用姆指粗的麻绳五花大绑,捆了个结实,冬季用来盛放需要冷冻的食物类。
“卢嘎户”晚上是更夫,白天是伙计。这夫妻俩没孩子,在打牲乌拉街也没有什么亲人,所以待我额娘和我的亲娘舅非常亲,颇有视若已出的劲头儿。
“卢嘎户”真的是干什么都特棒的主儿,连年夜饭都是他上手,他的老婆在那时候也就只能给他打下手了。货栈里的大多数活他一个人包办了,根本就用不着我巴吉玛操心。巴吉玛除了熟皮子和货栈日常营业,差不多就是个甩手掌柜的。
“卢嘎户”还是个盘火炕、砌火墙的高手,烧一样多的柴禾、煤,巴吉玛的家要比一般的邻居家暖和许多。到了三九天,货栈周围的一些中国邻居常常在铺子里一糗就是一天。巴吉玛说,多好呀!热热闹闹的。就是额外搭点子茶叶沫、旱烟叶儿,另外再多添几铲子煤。那时在长春的中国人堆里穷人还是绝大多数,说到底这些邻居们就是来“蹭”暖和的。可话又说回来,那火墙咋烧都是要烧,反正又格外多用不了几个钱的柴禾煤。巴吉玛不仅不恼甚至还有那么点巴不得的劲头儿。他的说法是,人多热闹能旺咱铺面的生意呀。
“卢嘎户”老婆晚上陪伴我的额娘,白天除了给大伙做饭外,主要就是照顾我的额娘。
贡舅舅、尕舅舅来了,巴吉玛就重新安排了住房:亲娘舅和两个异姓舅舅住北房东屋,我的额娘与额娘的那位婶娘不动地方,仍然住在西屋里。巴吉玛和“卢嘎胡”住前院货栈。从后院进前院店里一进门的左手边靠着东墙修了个小拐巴弯子(‘弯’读万)子炕,冬天再加一道火墙。这么一来,就只好把原来对开的柜台改成东西排列的一溜长趟再在西墙下加一个拐角柜台与东西柜台连接在一起。隔段日子巴吉玛会把我额娘带到前院小住几日,给那正当年的卢嘎户俩口子提供个鹊桥会的地方。这夫妻俩当时都在四十岁上下,正是那话儿如狼似虎的年纪。
我的亲娘舅由于东三省区立中学的成立,工作也有了变化,由于他学问好,书教得也好,再加上人缘又极好,就被这所新成立的东三省区立中学主动聘去当班主任兼数学教员。要知道,这在当时无论收入、地位在这个尚在筹建改市的县城里是相当不错的。而那个时候,当上中学老师的亲娘舅19周岁稍稍出点头儿。要说整个学校里未婚男教师(没有女教师),咱年轻帅气的亲娘舅还真是蝎子粑粑——毒(独)一份儿。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