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常乐的推测 (1 / 4)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二十二章:常乐的推测 (1 / 4)
        “这批东西是皇家的东西,那么这皇家的东西肯定是从皇家来的。但是一般的皇室子弟面对这么珍贵的东西也不会随随便便扔下来,即使是面对战争,因为他们会比百姓得到消息的时间更早。那么只有有这个能力的人才会这么做。

        根据宋史记载,北宋最后一任皇帝宋徽宗当过遂州的郡王,宋史·本纪·卷十九·徽宗一上是这么说的:

        ‘元丰五年十月丁巳生于宫中。明年正月赐名,十月授镇宁军节度使、封宁国公。哲宗即位,封遂宁郡王。绍圣三年,以平江、镇江军节度使封端王,出就傅。五年,加司空,改昭德、彰信军节度……’

        这也就是说宋哲宗当了皇帝以后,当时的宁国公赵佶被封为遂州郡王。之后,宋史记载:‘元符三年正月己卯,哲宗崩,皇太后垂帘……’,宋哲宗死了以后,他弟弟也就是赵佶当上了皇帝,改元建中靖国。当时的宋徽宗号称道君皇帝,极其信任当时的道士林灵素,还听从他的建议灭佛——不过这都是后话。

        可能是由于感念遂州这边的风水,当时的徽宗感激这遂州卧龙山上的慈航大士的保佑,从而让他当上了皇帝。对了,就是观自在菩萨。

        因此,宋徽宗可能命令当时的窑厂专门烧造一批瓷器给了卧龙山上的广德寺。而这个做法可能被以后的皇帝给继承了下来。到了宋孝宗的时候,他曾经敕封广德寺的开山祖师克幽禅师为‘圆觉慧应慈感法师’,名号下来了,东西也不会少,可能也烧了一批瓷器给了广德寺当做赏赐。

        后来南宋四川地区的局势持续动荡。

        宋绍定三年,宋蒙初次交手,“蜀报蒙古兵深入,事势颇危。又闻七方关已溃散。”最终双方以议和收场。双方的紧张关系被一纸盟约掩盖了。宋军虽占地利优势,但战略被动、官兵畏战、战力孱弱等弱点暴露无遗。

        蒙古灭金后,智囊耶律楚材着手起草《平南之策》,谋士李实“劝其先谋犯蜀,顺流下窥江南。”蒙古大汗窝阔台也提出“先侵蜀,次侵襄阳,终侵光、黄”的战略设想。蒙古对四川觊觎已久,志在必得,大战在即。

        宋端平二年,宋理宗端平入洛失败后,蒙古大汗窝阔台以宋朝背盟为由,分东西两路进攻南宋,兵锋直指四川和襄阳,双方彻底进入战争状态。窝阔台次子阔端和大将塔海率西路军,“长驱入蜀,一月之间,成都、利州、渔州三路俱陷没,西蜀所存,仅夔州一路及渔川顺庆府而已”。阔瑞攻陷成都后,屠戮平民,惨绝人寰。《全蜀艺文志》记载:“录城中骸骨一百四十万,城外者不计。”

        更为严峻的是1252年,蒙古忽必烈带领兀良合台等率十万之众,出宁夏萧关,经川北阿坝,渡大渡河,避开宋军防线,远程奔袭一千多公里,进袭大理。次年十一月,大理国几经挣扎,被迫向蒙古军队投降。大理失陷后,四川面临来自西北和西南的威胁,防守压力骤增。

        宋蒙交战,给四川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蒙古军队在川蜀掠夺财物,屠杀军民。南宋嘉定年间,四川人口近二百六十万户,元初时期,当地人口锐减95%,仅十万余户,“淮蜀重遭于侵扰,道路流离之重,惨不聊生;室庐焚毁之余,茫无所托。”

        南宋对四川的局势十分重视,采取了相关措施,但效果不佳,形势并未扭转。宋淳祐二年,宋朝再次对四川防务展开讨论。重点解决择地防御和择帅镇守的问题。在择地防守上,形成了成都派和重庆派,两种观点针锋相对,各有利弊。

        成都派的代表是宋理宗,他认为:“若守重庆,成都一路便虚。”宋理宗的提议,遇到群臣的反对。成都虽为川蜀重镇,软肋同样明显。川北屏障尽失,当地一马平川,无险可守,有利于蒙古骑兵的快速机动。在以往的战争中,成都曾三次被蒙军攻陷。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