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2章 (3 / 3)
明语先道:启禀陛下,臣以为,朝廷可暂起幽州之兵,陈列边境,以为震慑。同时,可诏令息慎、信罗等国一并起兵,协同声势。如此,则二贼必不敢再造次,我朝便可不战而屈人之兵。
少英不置可否,又问道:那不战而屈人之兵后又当如何?
明语先道:启禀陛下,臣以为朝廷今后仍当养精蓄锐,一以贯之封锁辽东,并辅以合纵连横之策,令三国常年内耗,进而入不敷出。臣料不出五年之内,三国必将内外交困,穷形尽相。而后一旦有变,朝廷只需趁势用兵,便可一鼓而下。
少英闻之,乃久久不语。片刻,忽垂头叹息道:“自莽贼之乱以来,高勾趁虚而入,盘踞辽东多年,始终如骨鲠一枚,顽疾一块,长此以往,早晚必成我朝心腹大患。朕自即位以来,痛定思痛,苦心经营辽东,便是为了能尽早复辽,与我朝除此隐忧。如今难得三国相攻,实乃天赐良机,朕又岂能甘心放过?”他但说着,油然而生一脸的失意与落寞,一时眉头紧锁,禁不住顿了顿,不时正襟危坐,转而倏地一脸肃穆道:“再者,倘若他日三国不仅不为我所离间,反而转头合谋我朝,亦或者高勾、白冀顺势屠灭信罗,至此再无后顾之忧,进而得以全心与我为敌,那朕岂非白白坐失良机焉?”紧随话音落,但闻他猛地一拍案,其时十指紧扣,怒目圆瞪,满眼尽是不甘。
明语先欲再劝,孰料少英倏地一扬手,目光坚决道:行了,朕意已决,明相不必再赘言矣!
明语先无可奈何,长叹一声罢,唯俯身拜道:臣,遵旨。
太一三宝八年二月,辽东信罗国忽上书朝廷,告发高勾、白冀两国,暗中勾结北藩,欲图谋不轨。新帝少英览书大怒,四月乃起水陆大军三十万,御驾亲征辽东,车骑将军韩高、司隶校卫少光等随驾出征。
至六月,大军水陆并进,一路攻城拔寨,连克十余城,直至安市城。因高勾多山,不利大军突进,敌又据险死守不出,乃久攻一月而不下。少英见安市城险兵精,而建安兵弱粮少,欲出其不意,先攻建安。车骑将军韩高劝曰:“越安市而攻建安,恐粮道遭截,其弊甚矣。”少英乃止。
时司隶校卫少光为献策:“高勾倾国出动,平壤守军必少。既拔安市不易,不如弃而先取乌骨,其余挡道小城必溃,平壤则不可守。”群臣多以为善。然车骑将军韩高以为:“天子亲征,不可冒险侥幸,应先破安市,再取建安,方为万全之策。”少英从之,遂专攻安市,复一月,终不能克。
至九月,其时已值深秋,而高勾苦寒,兵卒归心似箭,士气每况日下。会有人告发,国中有太平道张于室等人,暗中联络各地信徒,图谋造反。不日,各地太平军果闻风而动,诛杀官吏,焚毁府衙,响应者万计,公然反叛朝廷。少英闻之大惊,令尽焚两国积粟后,旋班师还朝平叛。此役,高勾、白冀两国虽侥幸得胜,然经此一役,两国民生凋敝,内乱不止,再无力侵扰周边。
三宝八年九月,太平道起义爆发,各地信徒响应者众,天下为之大震。初,太平军筹谋已久,蓄势而发,因之星火燎原,声势浩大,竟连克关中数镇,兵锋径指帝京。官军措不及防,会精锐东去,仓促调动间,上下屡屡失配,唯坚壁清野,据险而守。
是岁腊月,颖川陷,太平军攻入阳翟城后,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往昔富饶安宁的阳翟城,只一日之间,便被付之一炬。痛哭声与哀嚎声,混杂着刀光剑影,将这一刻的残阳染得血红血红。此情此景,俨然是个人间炼狱!
城外高岗之上,一个倩影凌风而立,亲见眼前这副惨状,莫不心如刀绞。
红罗:“吾一直将汝视作遵奉大义、为民请命之人,这才破例授汝太平之道,以助汝成事。不曾想汝得势之后,竟也是这般残暴不仁,利欲熏心!此等禽兽不如行径,又与那些为富不仁、当权无为者何异?”当下义愤填膺,但望斜阳,莫非悔不当初。踌躇片刻,倏地蛾眉倒蹙,恨恨道:“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这可便怨不得我了……”
言尽于此,拂袖而去。斜阳之下,依稀只见得一个幽怨的背影。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墨缘文学网;http://wap.mywenxue.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