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所谓的小太宗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二十三章 所谓的小太宗
  史书对宣宗皇帝的评价是,“性明察成断,用法无私,从谏如流,重惜官赏,恭谨节俭,惠爱民物,故大中之政,讫于唐亡,人思咏之,谓之小太宗”,宣宗皇帝能被与太宗皇帝媲美,这无疑是无上的美誉。玄宗皇帝在位十三年,纵观其政绩却乏善可陈,他的大量精力花费于琐碎小事,唯一可圈可点的是在位期间政局平稳社会安定,在经历过安史之乱和元和平藩之后出现一段难能可贵的太平时光。

  按照宣宗皇帝的理念,他的事业起点是与宪宗皇帝对接的,直接跳过穆宗皇帝、敬宗皇帝、文宗皇帝和武宗皇帝。大中元年皇帝问宰相白敏中,当时宪宗皇帝灵柩送葬时下大雨,护送人员四散避雨,只有山陵使护驾不去,那人是谁?白敏中回奏是令狐楚,于是皇帝就问是否有子嗣,是否有宰相之才。白敏中推荐他的次子令狐綯有才器,皇帝立即擢升他为考功郎中、知制诰。令狐綯面圣时皇帝问到元和年间的故事,他对答如流很符合皇帝的怀旧情结,皇帝对他颇有重用的意愿。除令狐綯外宪宗朝公卿的子孙大多都受到擢用,像裴度的儿子裴谂在翰林院面圣后被提任为翰林学士承旨。会昌六年宣宗皇帝出于对李德裕的厌恶,在贬谪他的同时对武宗朝被贬谪的五位前宰相给予恩待,牛僧孺任衡州长史,封州流人李宗闵任郴州司马,崔拱任安州长史,杨嗣复任江州刺史,李珏任郴州刺史,他们任职的地方离京城近了许多,但李宗闵还没有到任就去世了。随着李宗闵、李德裕的相继去世,朋党之争逐渐平息,但大中年间再无名臣,政事平淡无波澜。

  大中三年太皇太后郭氏去世,引来一场朝堂风波。郭太后是宪宗皇帝的原配,是穆宗皇帝的亲生母亲。当年宦官陈弘志毒死宪宗皇帝表面上是个人行为,但背后的水很深,至少与宦官集团有关。元和末期宦官吐突承璀谋划改立澧王李恽为太子,宪宗皇帝没有准许。当皇帝病重时吐突承璀加速他的实施行动,时为太子的穆宗皇帝听到消息后很担忧,与舅舅郭钊商议,郭钊的回答很淡然,让太子尽孝谨静候结果,不要轻信别人的话。不久宪宗皇帝突然暴毙,中尉梁守谦等人拥立太子为帝,并处死了吐突承璀和澧王李恽,穆宗皇帝成为最后的胜利者。从结果反推,郭钊应该与宦官集团勾结导致宪宗皇帝的暴毙,郭钊是郭太后的亲兄弟,宣宗皇帝怀疑郭太后参与了其中的预谋。宣宗皇帝的亲生母亲郑太后原来是郭太后的侍婢,后来母凭子贵晋位为妃嫔,原来的主仆关系使她与郭太后一向不睦。宣宗皇帝即位后对郭太后礼遇很薄,郭太后郁郁寡欢甚至想跳楼自杀。郭太后死后宣宗皇帝打算不让她与宪宗皇帝合葬,礼院检讨官王皞明确反对这种做法。面对宰相白敏中的诘问,王皞认为郭太后是否参与谋害宪宗皇帝的事没有定论,不能因此废除她享用正嫡皇后的礼仪。王皞因反对取消郭太后应享用的礼仪而被贬为句容县令。

  大中十年吏部尚书李景让上奏称,穆宗皇帝是宣宗皇帝的皇兄,而敬宗皇帝、文宗皇帝和武宗皇帝是宣宗皇帝的侄子,他们的牌位都供奉在太庙,祭祀时宣宗皇帝祭奠兄长还说得过去,但祭奠侄子就不符合礼数,这就使得皇帝不能登太庙祭奠列祖列宗,提议将穆宗等四位皇帝的牌位移除太庙另行建庙祭祀。皇帝下诏将此事交付群臣商议,但最后不了了之。

  左军中尉马元贽因拥立宣宗皇帝即位立有大功,很得宣宗皇帝恩宠,中书侍郎、同平章事马植与他套近乎,以同宗为由拉近关系。皇帝曾赐给马元贽一条宝带,马元贽又将宝带转赠给马植,马植佩戴宝带上朝时被皇帝认出,就询问宝带的来源,马植脸色惊变不敢有所隐瞒。次日马植以私下沟通宦官被罢相,经审讯马植的亲随董侔得到他与马元贽交往的详情,马植被贬为常州刺史。

  万寿公主下嫁起居郎郑颢,按惯例公主下嫁要用银装车,宣宗皇帝出于俭约化天下的目的,将公主的礼仪下调,依照命妇的规格使用铜装车。出嫁前宣宗皇帝告诫万寿公主,不得轻慢夫族人员,不得参予朝政,否则会有前朝太平公主和安乐公主的灾祸。郑颢的弟弟得重病,宣宗皇帝派使者去探望,回来后皇帝问公主在哪里,使者说公主在慈恩寺观戏场。皇帝很生气,感叹道难怪士大夫不愿与帝王家联姻。皇帝让公主进宫谢罪,斥责公主不近人情,居然在亲人患病期间去观戏娱乐,然后就遣返郑家。以万寿公主为诫,京城里的皇室贵族谨守礼法,不敢有违规之心。

  宣宗皇帝将任命宰相搞得很神秘,不让左右预先知道。大中十年皇帝打算让兵部侍郎、判度支萧邺入相,枢密使宦官王归长和马公儒追问是否去除萧邺的判度支职位,皇帝听后认为他俩暗中支持萧邺,就当场改变决定,任命户部侍郎、判户部崔慎由为工部尚书、同平章事,萧邺入相的事就黄了。大中十二年河东节度使刘瑑被征入朝入相,直到诏书下发后外人才知道他要入相。皇帝任命官员比较随性,一次皇帝在苑北狩猎时遇到一名樵夫,他问樵夫是哪里人,县令是谁,为政如何等问题,樵夫回答是泾阳人,县令是李行言,这个人性格执拗耿直,有一次有几个强盗躲藏在一个军官家里,衙役们去抓人时军官抗拒搜捕,李行言下令将军官和强盗一并杀死。宣宗皇帝很欣赏李行言的做事风格,就将他的名字书写在纸条上后贴在寝殿的柱子之上,待到海州刺史有空缺时将他升任。皇帝召见李行言时问他知否为何能提任,当李行言回答不知后皇帝给他看了贴在柱子上的纸条。像醴泉令李君奭升任怀州刺史,也是因为皇帝在狩猎途中遇到百姓在佛祠中祈祷而知他的政绩后做出的决定。宣宗皇帝以道听途说的信息决定官员的升迁,看似直接掌握原汁原味的一手信息,实则无法把握信息的准确程度,没有进行规范的流程,将官员任命的大事视同儿戏。大中十一年户部侍郎职位空缺,皇帝看中京兆尹韦澳打算让他担任,但韦澳推辞了,惹得皇帝很不高兴。回家后家人埋怨韦澳不应违背皇帝的意愿,韦澳说他不接受任命是因为皇帝没有与宰相进行商议,他怕落下得位不正的说辞,当世时事不佳都是官员贪图名位所致。韦澳是当时的智者,他对时政的看法比较客观。韦澳曾是前宰相周墀的幕僚,周墀入相后担心自己能力不及,力小任重不知如何应付政务,韦澳的回答简单而精辟,“愿相公无权”五字而已。他对这五字的解释就是,不以自己的爱憎为决策依据,官赏刑罚与天下之人的意愿一致,天下自理,相公就无权了。

  宣宗皇帝表面上经常做出乐闻规谏的样子,凡有谏官议事,只要提议合理他都会接受,他的做派与先祖太宗皇帝极其相似。门下侍郎、同平章事魏谟是魏征的子孙,行事风格则以魏征为楷模,在皇帝面前议事时总是言无所避,相比其他宰相的言辞委婉,显得格外突兀。虽然皇帝经常感叹说魏谟有祖风而很看重魏谟,但大中十一年魏谟被罢相出任西川节度使。明面上是宰相令狐綯与魏谟不和背后搞鬼,实际上皇帝讨厌魏谟才是被罢相的真正原因。太宗皇帝和魏征,宣宗皇帝和魏谟,一样的君臣不一样的结局。

  宣宗皇帝服用方士的丹药,因热毒积累背上长疽,病情严重时宰相和朝臣都不得相见。宣宗皇帝一直没有立太子,他钟意的人选是皇三子夔王李滋,但按照立嫡立长的规则是无法实现的,所以确定接班人的事一直拖着。他在病危时密令夔王李滋与枢密使王归长、马公儒等商议册立太子之事,左军中尉宦官王宗实与王、马两人不和,王、马两人怕王宗实进行干扰册立事宜,预先矫旨将他外放为淮南监军。王宗实接旨后准备赴任,左军副使提醒他要面见皇帝以免被奸人暗算,王宗实顿时醒悟,他在宦官引导下入殿后发现宣宗皇帝已经驾崩。王宗实马上拥立宣宗皇帝长子恽王李温为皇太子,改名李漼,并下令将王归长、马公儒等人处斩。待朝局稳定后朝廷宣布宣宗皇帝驾崩,懿宗皇帝即位。

  宣宗皇帝能得小太宗的美誉,一是他乐于纳谏,二是源于大中年间的太平时光。大中年间的太平时光得益于当时良好的内外部环境,当时吐蕃、回鹘等周边国家国内政局不稳,无暇发动边境战事;国内藩镇在李德裕强势平定昭义不轨的威势下基本臣服。总体而言,宣宗皇帝的才能不如文宗皇帝和武宗皇帝,在位期间一地鸡毛,小太宗的美誉名不副实。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