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敬宗皇帝轶事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二十章 敬宗皇帝轶事
  敬宗皇帝登基时才十六岁,正值贪玩年纪,每天的生活主要是参加游宴、击球、奏乐等娱乐活动,对上朝议事并不热衷,但在政事处理上仍展现出其政治天赋。翰林学士李绅与宰相李逢吉政见不合,穆宗朝时李逢吉以李绅在与京兆尹韩愈往来的公文中用辞不逊为由将他外放为江西观察使,穆宗皇帝事后听取李绅的辩解,将他改任为户部侍郎,但李逢吉耿耿于怀,一直在寻找新的把柄。敬宗皇帝登基后,李逢吉认为李绅的靠山穆宗皇帝已不在,可以动手对李绅进行修理了,于是通过大宦官王守澄提示皇帝,李逢吉在穆宗皇帝立太子时力推敬宗皇帝立下大功,而李绅等人则想立深王,皇帝对此说法心有存疑。李逢吉又让党羽上奏对李绅意图拥立深王进行处罚,皇帝经再三询问后同意将李绅贬为端州司马。李氏党羽并不满足于贬谪的处理,打算斩草除根,上书称处罚太轻,应将李绅处死,皇帝准许了。翰林侍读学士韦处厚为李绅辩解,认为李绅是受李逢吉朋党陷害,即使他有罪,皇帝在三年守孝期间也不应将先帝厚爱的臣子处死,更何况李绅本无罪。皇帝看后有所醒悟,后来翻阅宫中文书时发现在穆宗皇帝封存的奏章中,有当年李绅请立敬宗皇帝为太子的奏章,皇帝感叹不已,于是将所有诋毁李绅的奏章一并销毁。李绅虽然没有被召还,但皇帝对涉及李绅的上奏一概不理。

  当年深州解围时山南东道节度使牛元翼只身出城,他的家小被王庭凑扣留,虽几经贿赂王庭凑依旧不放,长庆四年牛元翼去世,王庭凑将他的家小全部处死。敬宗皇帝听到牛家遭屠的消息后,哀叹宰相无能,纵容恶贼行凶,韦处厚乘势推荐外放藩镇的裴度,皇帝加封他同平章事。皇帝准备让裴度入朝,李逢吉一党惧于裴度的声望,千方百计进行阻挠,甚至编造民间歌谣来进行诋毁。当时京城里流传出一句歌谣“绯衣小儿坦其腹,天上有口被驱逐”,暗指裴度会危害皇帝,敬宗皇帝虽然年少,但能识别出这是有人在诽谤,他依旧厚待裴度。宝历二年敬宗皇帝让裴度重归中枢,担任司空、同平章事。裴度在中书时发生印玺失窃案,左右侍从惊慌不已,而他则毫不介意。过一会儿侍从来禀报印玺在原处找到了,他依旧无动于衷。旁人问为何不惊不喜,裴度说中书印玺不见十有八九是吏人在偷用,逼过急了吏人会将印玺销毁,给他一点时间印玺自然能放回原处。裴度的见识和肚量确实有过人之处,在朝堂上发挥镇舱石的作用,他与李逢吉之流相比犹如皎月之于萤火。

  袁王府长史武昭担任过石州刺史,经水部郎中李仍叔牵线宰相李程打算重新安排武昭的职务,但被宰相李逢吉阻拦。武昭因此痛恨李逢吉,一次酒后对左金吾兵曹茅汇称要去刺杀,他的醉话被人告发。试图谋杀宰相是重罪,皇帝下诏进行三司会审。李程与李逢吉不和,前河阳掌书记李仲言为讨好李逢吉,就劝说茅汇将李程牵连到武昭案以求生,茅汇断然拒绝了。李仲言诬陷李程的事被揭发,诬陷宰相同样也是重罪。武昭案最终处理结果是,武昭被处死,李仍叔被贬道州司马,李仲言被流放象州,茅汇被流放崖州。

  敬宗皇帝要到骊山温泉游玩,左仆射李绛、谏议大夫张仲方等人劝谏都不听。拾遗张权舆在紫宸殿前磕头劝谏,称骊山是不祥之地,周幽王幸骊山后被犬戎所杀,秦始皇葬骊山而国亡,玄宗皇帝在骊山造宫殿后安禄山造反,穆宗皇帝幸骊山后早亡。敬宗皇帝听后不屑地说,骊山真有那么凶邪吗?试试就知道了。皇帝出行骊山,泡过温泉后回宫反问,那个磕头的人说的话可信吗?敬宗皇帝次年死于宦官刘克明之手,不知是否验证了骊山确是凶邪之山。

  长庆四年长安城里发生了一起离奇的闯宫作乱事件。算卦先生苏玄明和染坊工人张韶鬼使神差般谋划起入皇宫坐御榻的勾当,他们纠集城里的无赖百余人,藏身于运送紫草的车辆中入宫,在银台门时守兵进行例行检查,众人杀死守兵后明目张胆地闯入皇宫。当时敬宗皇帝在思清殿击球,随行的宦官们听到动响后拥着皇帝逃到左神策军营地,左神策中尉马存亮迎驾,并派出左军兵士去平乱。张韶等人进入思清殿后坐上了御榻,然后就不知所措了,急于带人逃离,但在左右神策军将士的追击下全被杀死。其后发生的事情更加有些诡异。从宫外到思清殿要经过好几道宫门,守宫门的宦官失职本应被处死,但皇帝开恩只进行杖罚,甚至让他们仍担任原职。在平定张韶之乱中左军中尉马存亮有救驾护驾之功,但他事后反而主动要求外放担任淮南监军使。事件中有一个细节不容忽视,当张韶等人逼近思清殿时,皇帝由于平日里宠信右神策军中尉梁守谦,本想去右神策军驻地避难,左右侍从认为左神策军驻地更近些,最后让马存亮抢了头功。在深宫禁地不明就里的寻常百姓准确找到思清殿并非易事,可以推测张韶等人到达思清殿一定有人引路。多道宫门的监门宦官不约而同地失职,其背后似乎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操纵。马存亮主动去职不同寻常,更是有避祸之嫌。结合穆宗皇帝去世后宦官请求郭太后临朝称制被拒绝一事,一个合理的推测是,宦官集团因在敬宗皇帝登基过程中没有拥立之功,为巩固自身的地位,以梁守谦为首策划了有惊无险的张韶之乱,试图捞取救驾护驾之奇功;敬宗皇帝误入左神策军营地使马存亮获得头功而得罪了梁守谦,马存亮被迫主动请求外调。

  敬宗皇帝登基后不久就被亲随杀害,时年才十七岁。敬宗皇帝喜好击球和拳击,禁军将领和藩镇节度使为讨皇帝欢心,争着敬献力士给皇帝,皇帝自己也用内库的钱在民间招募力士,除此之外皇帝还喜欢深夜去猎狐狸。年轻的皇帝比较寡情,身边陪伴的力士一旦有错就要严惩,轻则流放,重则为奴,身边的宦官有过错也会受到捶挞。宝历二年十二月,皇帝与宦官们一起深夜猎狐,回宫后与宦官刘克明、田务澄、击球军士苏佐明等二十八人一起饮酒,皇帝酒醉后被苏佐明等人杀死。刘克明等人矫旨让翰林学士路隋书写遗诏由皇子绛王李悟知军国事,宣布遗诏后绛王在紫宸外庑接见宰相和百官。刘克明等宦官进一步策划夺取内侍高位,准备在宦官集团中进行洗牌,枢密使王守澄和中尉梁守谦等商议拥立穆宗皇帝的皇弟江王李涵,并发兵对刘克明等进行收捕。在兵乱中刘克明投井自杀,绛王也被乱兵杀害。王守澄等人主动拉拢翰林学士韦处厚谋划江王登基事宜,经韦处厚指点后以群臣劝进和太皇太后册命的形式完成文宗皇帝的登基程序,韦处厚入相任中书侍郎、同平章事。

  敬宗皇帝遇害不能简单地归因于亲随自发性的谋杀。弑君一定有明显的动机,或为保命或为篡权。敬宗皇帝对身边人比较寡情,苏佐明和刘克明之流虽可能经常受辱但尚无性命之忧,其心中畏惧应大于愤怒,弑君更大的可能性是出于政治目的,根据事后的受益者推测,宦官集团最有可能是幕后黑手。元和之后宦官集团专权,倾向于直接拥立和操纵皇帝获得权势。敬宗皇帝不是宦官集团拥立的,他的寡情更拉开了与宦官集团的距离,从宦官集团自身利益出发,拥立新帝是最佳的选择。至于新帝的人选是皇子还是皇弟,则出于宦官集团内部各派势力的抗衡结果。王守澄等人通过反杀刘克明之流另立新帝,则可以解释为宦官集团内部新兴势力的崛起,王守澄此后在文宗皇帝在位前期居于宦官集团的领袖位置。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