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安史之乱的幕后推手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十章 安史之乱的幕后推手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衫羽衣曲”,安史之乱使大唐盛世戛然而止。安史之乱的元凶自然是安禄山和史思明,正是他们率领边军发动叛乱,终结了大唐盛世。安禄山原来是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的部将,出身杂胡,生父去世后母亲携他再嫁给突厥人安延偃,改为安姓。所在的突厥部落破散后,他与安延偃的侄子安思顺一起逃出来,后来投奔了张守珪的军队,因军功卓著而被张守珪认为义子。安禄山的发小史窣干因欠官府债务逃到奚族的地域中,被奚族士兵抓住后送给奚王。他诈称是唐朝和亲使,骗奚王派出三百多人的使团和他一起入大唐拜见皇帝。当使团到达平卢城时,史窣干与驻扎在平卢城的军使裴休子联系,称使团人员是奚族士兵,他们将袭击平卢。裴休子将使团的人安排到驿馆后全部坑杀,并将带队的将领献给张守珪。张守珪推荐史窣干加入果毅军,后来升任为将军,因入朝奏事得到皇帝赏识,被赐名思明。在发动叛乱前,安禄山为范阳、平卢和河东等三镇节度使,史思明是安禄山的部下,任平卢兵马使兼北平太守。安禄山虽得皇帝宠信,但作为具有敏锐政治洞察力的边将,对京城的政治动向一刻也不放松。魏郡太守吉温原是李林甫的心腹,后投靠安禄山出任范阳节度副使兼魏郡太守,安禄山乘杨国忠征吉温入京担任御史中丞之机安排他做在朝廷的耳目。杨国忠在李林甫去世后任右相兼文部尚书,当时的文部就是原来的吏部。安禄山敬畏李林甫的才能,平时不敢越雷池一步,但对杨国忠的才干却很蔑视,因此和杨国忠之间出现了过节,于是杨国忠进行报复,在皇帝面前屡称安禄山要造反,建议削除安禄山的兵权,但皇帝没有采纳。陇右节度使哥舒翰与安禄山有隙,杨国忠主动结交哥舒翰以牵制安禄山,安排他兼任河西节度使,朝廷赐爵西平郡王。天宝十三年杨国忠再次上奏安禄山要谋反,建议皇帝下诏征他入京,如果安禄山不奉诏就是谋反的证据。安禄山识破杨国忠的阴谋,如期奉诏进京面圣,杨国忠的阴谋不攻自破。这时候太子李亨出人意料地帮杨国忠说话,力证安禄山要谋反。当时太子与皇帝的关系很微妙,皇帝虽然信任太子,但李林甫在世时一直为皇帝充当铲除亲太子官员的酷吏角色,太子的话因此而适得其反,皇帝更加信任安禄山。本来皇帝要加封安禄山同平章事让他入相相,杨国忠以安禄山目不识丁会让四夷轻唐为由极力阻拦,朝廷最终加封安禄山为左仆射。安禄山乘势要求兼任闲厩使、陇右群牧使并知总监事,插手帝国军马的供给事务,并推荐吉温任武部侍郎兼闲厩副使。安禄山在京期间还为部下争取封赏,他的部下有五百多人任命为将军,有两千多人任命为中郎将。安禄山离京后,杨国忠仍孜孜不倦地查找他谋反的证据。杨国忠指使京兆尹包围安禄山在京城的府邸,抓到亲信李超等人后进行审讯试图找到谋反证据,未果后都被秘密处死。安禄山的儿子安宗庆是荣义郡主的驸马,他将京城里的情况向安禄山汇报,安禄山听后很害怕,谋反的征兆开始显露。

  天宝十三年七月安禄山上表要进献战马三千匹,每匹战马配两名马夫,由二十二名异族将领护送。这个异常进贡举动引起河南尹达奚珣的警觉,在他眼里这实质上就是安排一支由二十二名将领率领的拥有三千匹战马和六千名士兵的军队进京,因此他提出马匹进京无须派专人护送,由沿途的地方官府自行安排人员接管。此时皇帝开始有所警觉,派宦官冯神威到范阳按达奚珣的提议回复安禄山,并说十月在华清宫接见他。安禄山听到皇帝的旨意后淡淡地说,马不献也行,十月我到京城面见圣上。十一月安禄山假托圣旨进京清除杨国忠,率领范阳三镇边军,同时联合契丹、奚等异族军队号称二十万,浩浩荡荡向京师挺进,安史之乱拉开序幕。

  安禄山造反的消息传到京城,皇帝召集宰相们进行商议对策。杨国忠洋洋得意地夸耀自己的先见之明,认为叛军军心不齐,只有安禄山是铁了心要造反,属下的将士是被逼的,叛乱应该很快就能被平定。安西节度使封常清入朝觐见,他在皇帝面前夸下海口,请求派他到东京招募骁勇决战箠度河,定能平定叛乱。皇帝听后心情大好,立刻任命封常清为范阳、平卢节度使,去东京洛阳指挥平叛战役。封常清毕竟久经沙场,到洛阳后迅速招募到六万士兵,做好守御的准备。朝廷在长安也紧急动员征兵,募集士兵十一万,组成天武军,由右金吾大将军高仙芝指挥。

  安禄山叛军进军路线中的第一站博陵很快被叛军攻陷,在第二站藁城常山太守颜杲卿力不能拒假装投降。叛军继续南下攻克荥阳,直抵东京洛阳。封常清募集的士兵未经过专业训练和作战经验,与叛军一交锋就崩溃,几战之后他不得不率兵西退到陕郡,东京洛阳沦陷。右金吾大将军高仙芝当时屯兵在陕郡,封常清部与他会合后一起退守潼关天险,准备打持久战。此时潼关以东的河北河南地区都被叛军占领,因安禄山筹划称帝事宜叛军停滞在洛阳,这给朝廷腾出些许时间来调集各路勤王军队。叛军能够顺利拿下潼关以东大片地区,与唐朝当时的军事力量布置息息相关。在盛世崇尚边功的理念推动下,唐朝边军是主要军事力量,各州郡在府兵制名存实亡后无军队驻守。潼关以东的边军是安禄山叛军的主力,叛军面对的抵抗力量是地方官员临时募集的乌合之众,官军一触即溃的结果是顺理成章的。

  回顾安史之乱的爆发过程,安禄山拥兵自重是先决条件,杨国忠步步紧逼是幕后推手,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认为安禄山是被杨国忠逼反的。杨国忠接过李林甫的班,继续履行超级酷吏的职责,对权势极盛的安禄山处处压制,他的打压明显过激,他从谋反入手准备给予安禄山致命一击,但没有能够效仿李林甫的手法将安禄山与太子联系起来。安禄山之所以没能与太子挂上钩,是因为安禄山一直与太子保持距离,甚至表现出与太子作对的样子。安禄山当时已经位极人臣,极得皇帝宠信,只要没有出现跟随太子的证据,皇帝的目的只是适度的压制,所以杨国忠迟迟不能得手。杨国忠私自秘密搜查京城安府已经超越言语上的对抗,颇有图穷匕见之意,安禄山为自保不得不起兵。安禄山起兵是打着奉诏清君侧的旗号,皇帝却显示出寡恩无情的狰狞面目,他没有效仿汉景帝杀晁错的做法处理杨国忠对安禄山进行安抚,反而处死在京城的安禄山的儿子驸马安宗庆,在明知洛阳无可用军事力量的情况下,简单地派遣封常清组织东京狙击战。东京洛阳的迅速沦陷刺激了安禄山的野心,在叛军将士的鼓动下他图谋称帝推翻大唐的统治。

  高仙芝和封常清退守潼关严重伤害了皇帝的自尊心,监军宦官边令诚与高仙芝不和,乘机向皇帝打小报告,称封常清夸大叛军的实力动摇军心,高仙芝不仅弃地数百里还私吞军饷,正被心头邪火烧烤的皇帝断然下令处决高仙芝和封常清。皇帝处决高、封两将是安史之乱恶化的起点,不仅导致当时前线无大将可用,而且给后来的统兵将领留下严重的阴影,导致他们不敢拒绝监军宦官的盲目指挥错失了许多致胜良机,平白无故拉长了平叛战争的时间线。

  平定安史之乱实质上是大唐边军两大势力的对决,也就是西北边军与原东北边军的对决。当时朝廷边军大将中能与安禄山抗衡的只有高仙芝、封常清和哥舒翰,后来闻名的郭子仪和李光弼尚未崛起,凭监军宦官空洞的上奏,在没有委派大臣进行审理的情况下轻易处斩高、封两员大将,皇帝此举无异于自毁长城。高、封两将被杀之后哥舒翰挑起大梁,他自身因病无法到任,军政事务托付给行军司马、御史中丞田良丘。田良丘不熟悉军务,军务工作分配给属下的将领,导致属下将领各自为政缺乏统一指挥,军队整体士气低下。

  假投降的颜杲卿在河北地区起事,很快河北十七郡都回归朝廷,河北义军达到二十多万人。颜杲卿派人秘密进入渔阳劝说守将贾循,策划范阳回归,让安禄山后院着火。安禄山得到密报后派心腹韩朝阳回范阳进行处置,叛军本打算攻占潼关,到达新安时因河北有变而返还。河北起事后义军中人心不齐,各级官员相互争功,即使在叛军围攻颜杲卿所在的常山郡时太原尹王承业也不派兵解救。至德元年常山城陷,颜杲卿被俘杀害,河北地区重新落入安禄山叛军掌握之中。安禄山在洛阳定都建立大燕政权,自立为皇帝,朝廷派李光弼出任河东节度使,从朔方军中分兵万人策划平定河北。安禄山此时称帝明显是因重病在身过把瘾的心态,他与大唐官军的正式交锋尚未开始,当前的全胜局面是纸糊的,只有经过与潼关以西的边军决战才能决定最终的胜负,但对胜局他没有把握。朝廷派李光弼领兵去平定河北,显示皇帝已提高对安禄山叛军的重视程度,正式引入西北边军进行平叛。

  镇守潼关的哥舒翰手握重兵二十万,处于一言九鼎的地位,杨国忠对他极其忌惮,即使是在战时仍不忘权力斗争。因过度打压安禄山引发叛乱,杨国忠受到朝廷上下的一致指责,生怕哥舒翰横插一刀再给他带来灭顶之灾,于是鼓动皇帝下令哥舒翰出潼关与叛军作战。如战胜则他的罪过一笔勾销,如战败则哥舒翰对他的威胁也随之解除,杨国忠的个人小算盘无疑是稳赚不亏的,但大唐国运则被压在完全没有必要的出关之战之上。皇帝本来对叛军兵临城下就十分不爽,急于想与叛军决战收复失地,而安禄山又安排叛军崔乾佑部派出羸弱士兵在潼关外做诱饵引官军上钩,在郭子仪等众将劝阻未果之下,哥舒翰被迫带兵出关,被引入崔乾佑设置的包围圈后全军覆灭。叛军顺势攻入潼关,哥舒翰被部下火拔归仁捆绑送给叛军。哥舒翰投降安禄山后被任命为司空、同平章事,安禄山让他写书信招降旧部,因毫无效果而被软禁在洛阳。得知潼关失守后,杨国忠马上劝皇帝进蜀避难,皇帝假借亲征名义离开长安,长安城顿时陷入一片混乱。皇帝一行来到马嵬驿后做短暂歇息,随行的羽林军将士习惯于平时的养尊处优,长途行军饥疲相交导致他们对杨国忠的怨恨剧增。将军陈玄礼怕军心不稳危害到皇帝,就想诛杀杨国忠平息士兵的怨恨,并让太子身边的宦官李辅国告知太子李亨。陈玄礼之举具有两面性,既有推卸兵变责任的目的,又有向太子献礼的邀功之心,久处权力斗争漩涡的太子既不敢表态也不能表态。杨国忠和他的家属在马嵬之变中都被羽林军将士诛杀,杨贵妃也在羽林军将士的逼迫下被皇帝下令缢杀。皇帝一行来到扶风时被百姓阻拦,太子李亨留下安抚百姓,其余的人继续前行。太子乘此机会与皇帝一行分道扬镳西奔灵武县,准备整合西北边军,与在河东的郭子仪和李光弼的军队会合,收复两京平定河北。太子派人追上皇帝告知灵武之行,皇帝心知肚明地分出二千士兵给太子,并宣旨传位给太子,太子当时没有接受。

  潼关失守只是失去天险,西北边军兵马未损,长安城依旧可守,作为帝国中心本不可轻言放弃。杨国忠因遥领剑南节度使一职,在叛乱爆发之前已经布置节度副使崔圆在蜀地进行物资储备,所以潼关失守后就建议皇帝撤退到蜀地。皇帝斗志全无,居然像一个富家翁那样欣然接纳逃命而去,全然忘记了皇帝死社稷的职责。太子李亨出走灵武,看似有图谋篡位之心,实则替代皇帝担负起拯救国家的使命。放弃长安是玄宗皇帝的又一大败笔,不仅极大地助长了叛军的嚣张气焰,同时也增加了未来平叛的难度,至此安禄山赌博式的叛乱因攻下长安城而大获全胜。安史之乱是在玄宗皇帝一个接一个神操作般的错误决策下演绎而成的,虽然上帝之手一直由他操纵着,而李林甫、杨国忠、甚至安禄山却成了历史的背锅侠,毕竟他们都只是在为自身的命运而奔波。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