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十七章 广通新生三百天…… (2 / 2)
老沐问:“今天怎么不看书啦?”
锐特说:“资料都看完了,正在消化中。难得有这样的早晨放松一下,我们今天上午别去上班啦,随便找个地方坐坐吧,你能请下来假吗?”
老沐心说正想找机会用姐姐的问题考考你呢!这下可好,便说:“我请假没有问题,你呢?”
锐特说:“我也没有问题”
老沐听完锐特的回答就开车带锐特去了一家咖啡馆,老沐想知道锐特到底学到了什么程度,是自以为很厉害的半吊子水平,还是真的掌握了一些东西。毕竟姐姐说过仅仅是技术分析的高手难以成为投资大家,更何况很多人连技术分析也根本没有掌握。
老沐让锐特打开他的电脑,搜索出伊利股份的走势图,这一天正好是2016年的6月1日儿童节。锐特用技术分析股票时喜欢从蛛丝马迹入手去搜寻主力操盘留下的痕迹,而他所有分析的起点都是一波下跌的初期开始。因为下跌的过程中可以看出很多的细节,比如下跌的时间和空间是否足够,下跌过程中是否有许多K线组成的类似于平台状的抵抗阵地,个股出现几个抵抗阵地之后才彻底回稳。因为抵抗阵地的数量越多,下跌过程中消耗的空头动能就越大,直至最后下跌动能完全释放,在日K线上留下MACD的底背离信号,再结合底部的地量就可以在很大的程度上判断出底部区间。
锐特先调出了伊利股份的月K线图,因为股灾的缘故,所以绝大多数的个股都是在15年的5月或者6月开始下跌,伊利股份也不例外。很多优秀的价值投资者都是重个股轻指数,即使明知大盘回调也不调仓换股,因为他们坚信优秀的个股可以穿越牛熊。如果对国家、行业及至公司未来的发展趋势有着深入的理解当然可以这样操作,毕竟好公司是时间的朋友,只要耐心持有就可以期待财富玫瑰的绽放。但是许多散户在熊市到来期间选择原地卧倒再也不看帐户虽然在表面上看和优秀的投资者一样面对巨幅下跌而无动于衷,但是在本质上是完全不同。普通散户此时是典型的驼鸟心里,面对突然的下跌和套牢变的麻木,是将命运完全交给别人的方式,这样的方式只会令自己最终被收割。而选择完全不动的价值投资者是出于股价近期难以预测,而个股长远又将得到很大发展的考虑,这是两种完全不一样的思维方式,不能相提并论。
月线图上的伊利股份有两个细节值得关注,第一个细节是伴随着股灾的下跌伊利一口气甩出6根阴线,而第7根月线是一根带有长上影线的阳线。这根阳线的上影线直指上空,几乎触到了股灾前期的走势的顶部。在此之后伊利继续下跌又抛出两根小阴线后才再次收阳线。这两阴一阳三根月K线的底部与上一轮牛市伊利起涨前的价格区间基本一致,这样就有理由相信这两阳一阴三根K线可能就扎根于伊利再次上涨的底部区间,即使未来还会下跌,那距离此处的空间也不会太大。此后的16年4月和5月,伊利股份再次上涨,虽然幅度不大,但是又重新站在了所有月K线的上方即将再次面对前期的高点。
这样便在月K线图上得出了如下结论:伊利股份的底部区间是16年1月、2月和3月这三根月K线的最低价附近,即11.5元附近,而当前的价位是14元多一点,距离小前高14.68的价位和14.68至17.75元处的中期套牢盘近在咫尺,未来有回调风险。
从周线上看从15年的5月末到16年的三月初整体趋势都在下跌,但是跌到1月底的时候周线MACD出现了绿角线的底背离,而后MACD在水下金叉的推动下实现反转。现在已经站上了10、20、120、250周线的上面,逐渐向50周线的下方靠近,未来是上涨还是下跌后再次上涨难以得出定论。特别是15年12月25日这一周的周线带有非常长的上影线,虽然全周收红,但是也表明本周的走势受到空头的猛烈打压,此处放出巨量,未来上涨时再次遇到此处的压力会非常大。
在日线上看15年12月18日伊利放量大涨7%,12月21日跳空放量涨停,12月22日高开,开盘后直奔涨停。由于连续两天大涨,第三天又是高开涨停,所以吸引了很多的跟风盘,短期主力便趁机撤掉自己的封单,然后将手中的存货一起砸向封住涨停的单子,顺利完成出货。因为伊利在12月22号被短庄游资搞了这样一把,在涨停的位置留下了许多的套牢盘,未来再次上涨到这里时要么会来回振荡好久让散户失去信心慢慢交出筹码,要么放大量攻破此处。
所以锐特对老沐说:“如果你要问我伊利股份未来怎么走,我只能说从目前的情况看我也不知道到底是涨还是跌,我认为最好的买点是12月22日这天的涨停价的位置。只有未来冲过并站稳了这里,才能算的上是真正行情的起点,否则谁也不知道主力还会在这11块钱和17块钱这里折腾多久,与其浪费时间不如用这些时间去寻找更好的股票。
老沐看锐特虽然没能说出未来具体是涨还是跌,但是分析股票的角度和细节都描述的很清楚,所以便认可以锐特的说法。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墨缘文学网;http://wap.mywenxue.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