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老家的年 (2 / 3)
上坟祭祖
除夕当天的傍晚,我们要上坟祭祖,村里有个类似于祠堂的地方,并没有牌位,也不像电视剧那样的专用祠堂,而是设立在私人家里的,只是那里挂着家谱,全村老少爷们都要先到这里集合,集体跪拜,三叩九拜,告慰列祖列宗,保佑子孙后代繁荣昌盛。叩拜完之后,再一起去祖坟,这时候村里几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就会出来给年轻人讲解哪些坟头是哪些老辈,就这样一代代传承下去,照例放鞭炮,烧黄纸,磕头叩拜。然后才是各家去各家的老人坟头去烧纸,叩拜的时候放着鞭炮,然后嘴里念念有词:“老爷爷老奶奶,过年啦,回家过年去喽”
上坟是男人们的专属,村里的女人们待在家里包饺子,准备些过年的年货,无非是鸡蛋,羊肉,和鱼。
上坟回来的路上,总会经过家西头的大坑,那是小时候一直玩耍的地方,洗澡抓鱼逮青蛙,捡柴生火烤地瓜,长大后上学住校了,工作后不经常回家啦,每次回老家都会在这个大坑边溜溜转转,脑海中还会浮现小时候一幕幕美好的画面。
06
除夕零食
说除夕零食之前,先吐槽下。
我们这里过年不吃年夜饭,你可能不相信,说来也怪,我们这地方在很多方面都是特立独行的存在,比如大年夜不吃年夜饭,北方的亲戚来过年,受不了这里大过年只是包一顿饺子,南方的亲戚来过年,也不理解还有地方不吃年夜饭。再比如,冬天不供暖。人家北方有暖气,南方有空调,或许是这里地理位置比较尴尬,不南不北,但是冬冷夏热却是不争的事实,这里的人都挺能忍,真的。
题外话说了一大堆,说回除夕美食,虽然没有年夜饭,但是每年的除夕美食还是有的,这也是我们小孩子那时最期待的。
每年的美食不一样,记得小时候多是集市上买的瓜子,五香味,鸡汤味,原味,奶油味,还有自家炒的花生,因为那时家家都有自留地,是可以种花生和地瓜的。
近年来,爸妈在新年美食上get到新技能,开始给我们做卤猪蹄,做肘花,挺独特的做法,要用卤料先泡两天,用线缝上,然后再用布用力缠上,放到大锅里烧上几个小时,一般夜里十点左右美食就出锅啦,边看春晚,边啃着猪蹄和肘花,可能这是爸妈每年都给我们的最美好的除夕美食。
说起春晚,早年,我们这里每年每家每户应该都会看的,早早地一家人围坐在电视机前,等待着春晚的开始。
然后就是细数那几位春晚主持人,那些熟悉的不熟悉的演员,还有最期待的那几张老面孔。。非常机械地接受着那些来自祖国四面八方以及海外中华儿女的拜年!
慢慢地,大家都不那么认真地看啦,或者选择打牌,或者聊聊天,但是电视机一定要开着,节目要有,那可能是一种常年形成的一种过年情怀,不能一下子就没有啦。现在也是!
那时那年的春晚,都会硬撑到凌晨新年钟声敲响的一刻,然后开始放鞭炮和双响炮,村里村外鞭炮声此起彼伏,连绵不断,寄托着人们对新年最美好的愿望。
07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