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242章 中华同盟 (1 / 3)
亚洲东部地区,南方的封建帝,与北方的游牧汗国联合,必须各自超越自己原先单一的生产方式。
超越单一的生产方式,也与观念意识相关。南方封建帝国的文化,是发展了几千年的文化,也自然要当做新大明的基础文化内容。
南方的孔孟之道也不是不好,而是那绝对化的“圣人言”观念,具有固步自封的趋势,固步自封的趋势对社会发展会起到很大的阻碍作用,所以要超越成更普遍的内容。
南北联合,也要求坚持孔孟之道者,拿出新的内容,拿出能说服北方的游牧民族一同联合行动的说教。
东亚的南北联盟与西域联合后,更应考虑全联盟内各民族能接受的观念。
以崇祯为代表的大明朝庭,提出了“中华同盟”的观念。
中华同盟就是为了一系列新观念而提出的招牌称号。
中华同盟中的同盟观念,不是什么新事务,上古就有,黄帝同盟和炎帝同盟就是以同盟的形式出现的。后来,只是有皇帝的时代专行一人之专制,很少谈及同盟的事项。
明末时期的同盟,表示当时大明天下各族,是相互联合的基础上的新天下,而不是某一强国的开疆扩土。
同盟表示众族的联合,也就没有主子族与奴隶族之区别。北方,也不用再决战打出一个主子族,其他各族则是奴隶族。西域众族,再也不是被征服的对象。南部的封建帝国也要放弃开疆扩土的观念,用心行仁义之实际。
更重要的是,南部封建帝国的观念,也要考虑到北方人和西域人能接受的内容而适当的转变。对“圣人言”置于绝对地位的南部封建社会,没有强大的外力,很难走出那绝对观念下的思维。北方不断南下的入侵力量,在那些封建“教士”眼里,才是强大外力。消去北方游牧民族的南侵,教化蕃邦各族也是儒教所主张。
当时明末天下,同盟的概念,大多数人或大多数民族能接受。
中华同盟,带有中华的字样,也说明中华的文化在同盟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同盟文化以中华文化为基础而发展。
当时大明军队以一个新的姿态出现在北方地区和西域各地,大明军队只打称霸的强族,对各弱小民族从没有攻打的事实。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