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现在更近了(新千年之前的世界)(第一卷终章) (1 / 2)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离现在更近了(新千年之前的世界)(第一卷终章) (1 / 2)
        我们第一章的正文记述了36亿年的历史,第二章讲述了10万年的历史,第三章只只讲述了1800多年,第四章1700多年,第五章150年,第六章的历史就不到100年了,第七章不到80年。但是文章的字数却在不断的增加,这一章更短不到70年。

        这正如斯塔夫里阿诺斯教授所说:在这70年的时间内,我们所取得的成就远远的超过我们过去5000年的技术总和。

        这个时代是活着的时代,并不是死了的故事。如果我们大多数时候说的历史,更多时候是我们已经确信它的影响已经呈现在了我们的眼前的过去的事。我们目前进行到的时间节点,是大多数历史教材或者是历史书(包括《全球通史》、《尼赫鲁世界史》等等)的最后时间节点。但是到目前为止,新世纪已经过去了20年。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已经显现在了我们面前,我们可以将时间点极快的推进到我们现处的2020年为止,甚至我们完全可以走出历史,用历史的教训对后半段做一个小小的推测,不过先来说一说前半段的历史吧。

        战争在1945年落下了帷幕,但如上文我们所说,这一质变的深刻影响还在继续。先让我们从经济开始吧!一说到现在的经济,我们就不由得想起常见的两种经济——资本主义经济和**经济。资本主义经济的特征是承认私有、维护私有生产、同时生产资料掌握在私人的手中。正因为如此,资本主义经济对于个人利益的追求是显而易见的,加之市场调节的作用——谁便宜,谁卖的就多,最终不难得出结论,为了利益,就要降低产品价格,为了降低生产价格,就要在社会总供给保持不变的社会前提下,不断提高个人自己的生产效率。

        毫无疑问,这种方式是一个人类所创造的高度自动化和省力的杠杆。在这个杠杆里,资源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优化配置。但是我们不要忘记这个社会的矛盾。也就是资本早晚都高度集中,造成了人民购买力的不足,当人们买不起东西的时候,市场(商品交换的场所)也就没有存在的价值了,也就是说,市场经济总会崩溃的时候。

        但是现在你会发现尽管无数的经济学家都在说经济不景气,但却往往并没有发生像过去一样的经济大危机。原因是更多的国家开始的国家调节经济时代。

        但是国家调节经济,马上会被你看作是**。所谓的**,生产资料是公有的。在**社会中,更多强调的是集体主义,而最后在**眼中不管哪种“主义”社会都会演变成**社会——物质资料极大的丰富化,最终每个人都会得到自己想要的。并且人类将成为联合体,甚至到最后国家会消失,整个世界将进入到一个被我们称为大同的时代中。

        但是,本应充满希望的**社会,在千禧年之前并没有那么引人注目。**国家不断落后,纵使经济不平等的情况和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好了太多;城乡的财富比也接近一比一,但是面临的发展前景也十分严峻——经济持续下行、比发达国家低的多的GDP总量,造成了贫困问题。一时不少国家开始寻求改变。而资本主义国家为了减少大危机的可能业向**寻求帮助。于是两种“主义”开始融合并产生奇妙的变化。

        **引入了市场这个理念,所谓市场经济不妨看成一种被许多人诟病的逐利的风潮,也就是一种追金主义。1978年,我们开始给自己的经济成中加入了市场经济,实行了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伟大决策,这促使我们的经济迅速增长,但近些年也对我们造成了困扰。

        资本主义也采用一种更有效的方式减少经济危机的爆发程度。从设立工会,允许设立最低工资标准,并且设立世界级的大的联合维权机构。除此之外,还有福利、国家医疗保险、失业救助,等等。虽然这些方案在实践过程中因为损害部分阶级利益,不得不进行了一系列小的调整,但这种借鉴**的小调整,现在依旧在发挥着非常重要的的影响。

        而固守传统模式的苏联只好永远固守在1991年,也永远定格在了1991年。

        同时还有经济,计算机的发明,意味着自动化成为可能,以计算机为核心,引爆了现在仍在进行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毫无疑问,它改变了整个社会、整个世界。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使得第二产业产值占GDP的比值逐渐的下跌,第一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也在不断减少,一种主要目的不是为了生产产品,而是为了提供服务的产业蓬勃发展起来。这种产业的比例持续上升,并在发达国家经济中超越了以生产产品为目的的第二产业,形成了321产业结构,成为经济支柱,推动国家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然而到这并不是完整的,因为它还在发展。

        政治上的我们开始了全球化,国家纷纷独立,1997年收回香港,1999年收回澳门,为殖民体系基本划上一个句号。但同时何尝不是一个逗号。随着经济全球分层理论的提出,我们发现一种以公司为单位的新殖民主义在世界浮现。从土地上的钳制导致经济上的钳制,不仅仅是管理方式的变化,而且背后是人民思想的转变。文化侵略,文化的牵制需要引起我们的警惕。

        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文化?毫无疑问,面对全球化,我们需要的是更加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文化。但这只是一个总基调,一种美好的愿景和规划,要想做到这些,需要方法。

        一种可能,我认为,就是让文化“活”起来。这是我们在前面的文章中得到的答案,我们不要在高空悬浮的让大部分人根本看不懂的字词,而是需要让我们的人们心间回响,文化最重要的就是感召力。

        我们不能指望让每一个人都可以写生僻字,但我们可以指望每个人因为他生在中国,这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度而自豪。我们需要让文化走进民间,近来,浙江高考生的一篇满分作文引发热议,其实热议的问题也很简单,我们究竟需要不需要让文化“拽”起来——说一些别人看不懂的字词、用大量的哲学家去烘托一个十分简单的论题。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