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八百七十五章 访腊婆(3) (1 / 4)
这些新岐民陆续迁入腊婆之后,郝仁就发现这些人脑子和腊婆族、岐人都不太一样,他们都不喜欢种地,因为他们在原籍地就没有像样的农业体系,所以对种地不怎么热衷。
他们种地基本上管饱就行了,再多他们都不种,原因其实很简单,种地太累人,反正腊婆一年能种四季稻米,随便撒撒种一季也能管饱一年。
而且他们有丛林狩猎和捕鱼、海捕的习惯,所以定居安置之后,他们开始大量养牲畜、养家禽。
因为牲畜、家禽在**很有市场,在族群里牲口越多,地位越高,而且牲口在腊婆本地市场也很广。
而腊婆本地人对养殖牲畜却没太多动力,因为他们饮食习惯上以素食和大米为主,吃肉不多,而且也以海产品居多。
加之岐军来之前,当地的农业体系不合理,生产力低下,导致养牲畜成本太高,所以吃肉就不多。
于是在腊婆就形成了奇特现象,岐民都大量种地,新岐民养牲畜、海捕,腊婆各族种地之外也搞百业、香料、割胶、伐木、种树和经商。
而且岐帝国高度重视农业发展,所以在腊婆积极鼓励种地,但是腊婆人还是一年就种一两季,因为一季就够吃了,种多了海运运力不足,也运不出去,种地还累人,重要的是种的太多,当下在热带的仓储技术不行,所以米多也存不住,容易坏。
所以这些年新岐民和腊婆各族,对大量种水稻积极性一直不高,不过岐民的积极性很高,因为在国内根本就没有这么好的田,现在税赋低,敞开了让他们种,岐民的积极性就高得多。
于是又出现了腊婆部族把土地租给岐民种地的情况,而岐民在金戋寺政策鼓励下,家家户户都贷款买水牛,由此还带动了新岐民的水牛养殖业,亩产和粮产都比国内高得多。
而且岐民是一年种四季,一季粳米三季糯米,一年忙到头。
糯米用来酿酒,出口到广州和**,甚至可以把糯米经由海上和珠江、漓江水系运往广州和岭南各地供应当地,成本要比岭南地区种糯米便宜一些,而且品质还更高,但是腊婆的粳米经过海上运输贩往岭南后,价格没有优势,反倒要贵。
但如果有万吨轮,甚至十万吨的轮船,腊婆无疑是岐帝国的粮仓。
上午一直忙于会见和认识大大小小的头人、官吏,下午郝仁在经略府摆了十几桌酒宴,款待远道而来的各地头人,为沈云卿接风洗尘。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