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章 庒县风波续(21) (4 / 8)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二百一十章 庒县风波续(21) (4 / 8)
        自古发配流放一直是重罪惩戒的措施,多见于戴罪立功和罪不至死等情况,另外还有看你不顺眼,皇帝发配等情况。

        总而言之,中国古代的发配流放不同于斯大林式的普遍流放。

        斯大林的流放制度很大程度上是一刀切,主要目的名义上是惩戒,实则是人口迁徙,经营无人区,同时减少政治危害。

        中国古代流放从最开始的流放戍边,在中期变为单纯的法律惩戒手段,不再以一刀切,大搞集体流放,因为经过几百年的王朝治理经验积累,以及国力增强,朝廷完全可以强行迁徙集体整村、整乡的百姓。

        所以流放到后来,变相成为一种官场上的政治报复和羞辱。

        沈云卿建议将杨思茅、朱公成等人流放至夷洲,也就是今天的台湾。

        一来去夷洲,在当下已经是跟死刑一样的惩戒,因为夷洲蛮荒恶劣,开发度不高,瘴气遍布,生存环境险恶,此外还有原住民,因此夷洲在官僚集团眼里是生不如死的地方。

        二来加速经营夷洲,有利于日后海上发展,人口无疑是发展的根本,没有足够的人口基数,发展根本谈不上。

        三来,濒国大量出现在苏北,不排除已经流窜到江南和浙北,以现在夷洲的人口基数和兵备,不足以抵御几百人规模的倭寇袭扰,一旦被倭寇占领夷洲,且不说通信成问题,一时半会儿得不到消息,同时朝廷还得要分兵去围剿。

        麻烦就麻烦在,一旦夷洲被攻陷,最开始的几百倭寇会迅速聚集几百上千,可能上万,现代登岛作战尚且困难重重,当下要去分兵登陆,难度太大,万一日后北方开战,将无力顾及南方事变。

        藉此三点,流放夷洲是最好的出路。

        翌日清晨,沈云卿、王柬率执金吾百人,在扬州司马付正瑞监护下,来到海通西南两里地,汪晨贵因置气,避而不出撂挑子。

        朱公成与杨思茅率兵两百,晚了一刻钟抵达现场。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