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李靖的兵法韬略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论李靖的兵法韬略
  李靖,字药师,陕西人氏,初唐时期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兵法韬略家,因战功卓越故被封为卫国公。李靖天生一大将风范,其仪表魁武伟岸,内文外武文武兼得,熟知兵法深通谋略。李靖入世初仕隨朝,晋阳起兵后又全心全意效力于李唐王朝。李靖一生之中从起初平定王世充和窦建德,又南平萧铣和辅公祏,后又北上消灭东突厥,西进大破吐谷浑。为李唐王朝的建立及发展立下了赫赫战功。李靖历任兵部上书等职位,后因封为卫国公,故后世皆称他为李卫公,成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贞观二十三年李靖病逝终年七十九岁。李靖的治军作战的经验方略进一步丰富完善了,中国古代的军事思想和兵法理论,他本人著有《唐太宗李卫公问答》一书。李靖出生于官宦之家,隨朝大将韩擒虎的外甥,所以李靖又出身于武将世家。李靖由于受家庭的熏陶从小喜欢弄枪舞剑研究兵法之道,他本人又颇有进取心十分努力刻苦。所以李靖之所以能成为一代名将,这是有原因的其一是,李靖的家庭条件非常好,受家庭的熏陶,是官宦世家武将门第。其二就是李靖在兵法韬略上有这个天分的,这是他的一个爱好兴趣,也是老天爷赏饭吃,所以说李靖在兵法韬略上是有天赋的。其三就是李靖这个人不光是有先天的天赋所在,而且他这个人也非常的努力非常的刻苦喜欢总结研究,所以这让他在后天进步非常的大非常的快。他的舅父韩擒虎是隋朝名将,每次与他谈论兵事无不拍手称绝,并抚摸着他说:普天下之下可与我韩擒虎,在一起讨论孙吴之兵法韬略的人,只有你了李靖一人矣!李靖这个人可以说是才兼文武文武双全文武合一的人才也,他出则为将扫平环宇,入则为相有王佐之才。

  李靖本是隋朝将领,但由于李渊于太原起兵之后,并迅速攻占了长安关中之地,从中俘获了李靖。李靖此人满腹韬略经伦且又心怀苍生壮志未酬,在临刑将要被斩首时大声疾呼:明公起义用兵本是为天下除去暴乱,怎么在没有完成大事之时,而以私人之恩怨而斩杀壮士呢?李渊也非常欣赏他的言谈举动,赞赏他的才识和胆气,认为李靖是难得的人才,杀之实属可惜也!故而就释放了他,让他为李唐王朝代罪立功。不久之后李靖被李世民召入幕府,从此之后李靖就跟着李世民效力也。李靖的军事生涯可以说是丰富多彩战功赫赫,是一位百战百胜的常胜将军。我们可以通过李靖的军事生涯,来侧面的看一看李靖的军事才能和军功战绩。李静随李世民首先是去平定割据势力王世充,从中李靖便开始崭露头。在这场战役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之后李靖又去平了定萧铣之战,辅佐李孝恭出师仅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就消灭了,江南最大的割据势力南梁。因为其战功卓越被封为上柱国。李靖又去参于了安抚南岭的江陵战役,在这场战斗中李靖表现运用了自己杰出的军事才干,并采用了怀柔的手段收复了南方偏远之地,开拓了唐朝的疆域。在之后平定辅公祏的这场战役当中,李靖出奇制胜迅速的击败反唐势力。此战之后完全确立了李靖唐朝第一将的地位,并得到李渊的认可与嘉奖,并赞誉到古代韩信卫青皆没有一个人能比得上李靖也!在李靖平定了几次大的叛乱割据势力后,南方的局势基本安定下来。但是此时北方的形势又紧张起来了,突厥势力仗着兵强马壮不断举兵南下侵犯唐朝,李靖又由南方调到北方来反击突厥。其中最著名的战役就是泾阳之战,李靖以此战名震塞北,之后他又率军击灭了东突厥,平定了北方。李靖此人性情沉稳厚重,做事又非常的严谨仔细,又不乏奇谋绝计,所以李靖才能取得这场战役的胜利。李靖此生参加的最后战争则就是远征吐谷浑,此时李靖可以说是老将出马一个顶俩,行兵千里而能制胜,平定了边疆之患,传播了大唐的威名,唯有李靖一人也!

  通过李靖的军事生涯可以看出,李靖此生打了很多的仗,而且都是恶仗难仗临危受命,而且都是有决定性意义的战争。所以说李靖乃是唐朝第一战将,这是一点不为过的,李靖对内平定了各方的割据势力,使得唐朝内部统一安定。同时李靖又对外平定了东突厥吐谷浑等势力,扩大了唐朝的版图,传播了唐朝的威武之力。所以说李靖在唐朝的统一与发展上立下了赫赫战功,在武将方面李靖可以说是排在第一位的。同时我们又可以看到李靖不光是一位战将,而且他还是一位统帅。李靖他是有自己的一套兵法谋略的,同时李靖用他的这一套兵法谋略教育培训了唐朝许多的将领,比如说侯君集李勣等都曾经拜李靖为师,从李靖那里学习兵法韬略。由此也可见唐朝将领的军事谋略军事兵法,基本上是以李靖为楷模以李靖为主导的。也可以这么说唐朝的军事思想的奠基人应该是李靖,所以李靖不光是一个战将,也不光是一个统帅,而且他还是一个兵法家兵学家,他是有他自己的主义与思想理论的这么一个军事将领。我们还可以通过李靖他一生的,通过他的为人处事也可以看出李靖的装藏之道,李靖此生可以说是功高震主,但他却可以寿终正寝。这是由于李靖能够以装藏之道来安身立命修身养性,当李靖感觉到自己已经物极必反否极泰来时,李靖选择的是主动退出,他装足疾来提前内退病退。来取得自己的性命安全,李靖这是功成身退是明哲保身。纵观中国历史上能够身处富贵而能知足的人,能在自己功高震主时仍然谦卑守藏的人,这才是真正的高手。而李靖却做到当进则进当退则退,该藏则藏该装则装,人贵在于知足能止,此乃人生大智慧。游刃有余与人情世故之间,世态炎凉之内,李静之所以能够寿终正寝,则在于李靖深知装藏之道,以装藏立身以装藏保身,以装藏处事以装藏待人,故可以永保富贵长处太平也。

  李靖此生只留下了一部兵书这就是《唐太宗李卫公问答》这部兵书,完全诠释了李靖的兵法谋略之所在,这本书也在宋朝被列入《武经七书》之列。我个人认为在唐朝之后中国已无什么真正的兵书可言,因为自唐朝之后兵书皆言术也计也,而言兵法兵道者已无一人也。所以我才断论唐太宗李卫公问答这部兵书,是中国的最后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兵书,而李靖也可以说是唐朝之后真正的最后一位兵法兵道家。中国此后的兵书皆不入我之目,而之后的统帅将领切皆是三四流之辈,能由兵入法、由法入道者,绝矣!那么李卫公问答这部兵书主要讲的是什么呢?其实它的核心思想就是唯道阴阳辩证合一,也就是道法阴阳辩证观,李靖是以道法阴阳来辩证辩论兵法的,从而形成了自己的兵法思想与理论。所以李靖的这部兵法已经达到了兵道境界,已经由法入道。李靖也是通过对前人兵法兵书兵学的总结回顾提炼,同时又根据自己多年来在战争中的经历实战总结出来的。所以说以古人之兵法为用这是务虚,而以自己的实战体验为体,此乃务实。所以说李靖一虚一实一阴一阳为道法之所在也,李靖围绕着制胜于敌的理念,以奇正主客、虚实攻守、形势进退、内外轻重、多少强弱来进行道法阴阳辩证,从来阐述自己的兵法理论兵学理念。

  在李靖的兵法当中其实最主要的一个概念那就是奇正思想,也就是说李靖的兵法兵学来自于老子的道学道法。也可以这么说李靖的内在的哲学本体,其实就是老子的老子道,也就是道学道体,李靖是以道体道哲来阴阳辩证兵法的斗争矛盾论和合齐同论的。而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这就是奇正论,你只有只要把李靖的奇正论弄明白了,你也就把李靖兵法当中所有的相对的都一一破解了。在兵法上的相对论可以有奇正论、虚实论、攻守论、进退论、形势论、主客论、强弱论、勇战谋战论等等,而其中的核心则就是奇正论。那么我们就去了解一下何为其奇正思想,在兵法当中奇正论是自古就有的,也是兵法兵法当中的一个核心概念。我们可以从古代当中追寻一下,首先提出奇正思想的人,就是老子的道德经里面所提到的,以正治国以奇用兵。老子的奇正观是一分为二,也就是说在治国理政方面要以正治之。而在用兵打仗方面要以奇用之,老子告诉我们的其实就是,要以正道治国,要以奇术用兵。何为正道之意?解释之则是正阳之道也,什么叫做正阳?就是要用阳性的、光明的、正大的方法来治理国家,这就是以正道治国,为政者绝对不能用阴暗的、邪恶的、阴性的手段来治理国家,那么你就会祸国殃民天下为私。而在军事上一定要采用奇阴之术来打仗用兵,也就是要出奇制胜,要用阴谋,又隐藏起来用,以胜利为最终目的,不要讲其他的东西,就是为了胜利而胜利。这就叫做以奇用兵,只有这样才能够取得胜利。同时老子也告诉我们要内正外奇,也就是所谓的内方外圆。内正则是一定要光明正大,一定要行正道有正道光明之心。而外奇则是一定要出奇用奇,一定要圆通,也就是要变化多端,要具有创造性你才能够战胜敌人。而老子所讲的奇正思想主要是一种哲学概念的本体概念的,老子主要论述了一下治国与用兵、政治与军事的不同之处,和奇正的基本概念与不同之处。而到了后来孙武子则把老子的奇正思想,引用变化到了兵家兵学之中。如他所言: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孙武子之后奇正思想成了兵家的主要课题,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奇正思想,一直在兵家兵学当中占有主导性的地位,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被兵家所继承发展,而到了李靖时期奇正思想已经基本上完善,李卫公问答这部兵书进一步充实了奇正的内容。并且把奇正观应用到了军事的方方面面,并且提出了一奇一正之谓兵法的思想。一奇一正一正一奇、正不离奇奇不离正、正中有奇奇中有正、正正奇奇奇奇正正、正奇正奇奇正奇正、正奇奇正奇正正奇的道学兵法,用道法阴阳辩证观来看待奇正的转化关系。李靖言到:善用兵者,无不正,无不奇,使敌莫测,故正以奇胜奇以正胜也。这是对孙子兵法中,以正合以奇胜,思想的一种新的发展与升华。奇正思想可以说是上从老子道,发展到孙子法,最后又发展到了李靖,奇正思想在这个时候已经完完全全的发展成熟了。所以说李靖是兵法奇正思想的集大成者,其实中国的兵法兵学发展到了李靖时期,已经基本上登峰造极无路可走,而到了唐朝之后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兵法已经没有了什么进步发展,处于一种停滞的状态。只是以古为师以法为用,只是在运用古人留下的兵法兵学,而没有在理论在道法的层面,在进一步的升华与创造。唐朝之后的兵书基本上就停留在了术技的层面,无道无法,道家不新生兵家何以重生也!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