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百零七章 太庙建制与祭礼 (1 / 2)
景灵宫内的殿阁数不确切统计已过千间,这个规模仅次于汴京第一道观玉清昭应宫。
依照真宗皇帝以来的规定,每年的四孟日(即孟春、孟夏、孟秋、孟冬),皇帝都会带领宗亲大臣在景灵宫进行朝献。最近的孟夏也就是五月三日,哲宗赵煦就在景灵宫朝献过。
由于后来皇帝亲祭景灵宫的次数逐渐变得频繁,其祭祀仪礼的规模也在逐日扩大,最终发展成如今堪比太庙的国家仪礼,正式被纳入宋代礼制。
章淳一干官员在礼部官员的组织下,在天兴殿迅速祭祀完了太祖皇帝后,就直奔不远处的神宗偏殿,以次于太祖祭礼的规格又祭祀了一番,才启程自景灵东宫的东门处往东行去。
这支浩浩荡荡的队伍里不仅有文武百官与仪仗禁军们,还有如赵明诚这等看热闹的吃瓜群众,队伍经过乾明寺与车辂院等地,才最终到达汴京内城东面的“太庙前门”。
太庙此处往南是观音院,往北,即后庙,也称为皇后别庙,暂时或长期奉祀“不可入太庙”的皇后们,与其南的太庙合称为“两庙”,成南北建制。
这是因为在太庙一帝、一后相配的礼制约束下,其余皇后只能另寻他处奉祀,大宋本着祭祀方便的缘故,则是直接在太庙后建了这个后庙用于祭祀未入太庙的历代帝后。
后庙基本上仿效太庙以西为上的建制与礼制,诸后庙室遵从自西而东、依次毗邻布局的礼制规范一一排列。
从后庙再向北去,则只须通过一条榆林巷,便可直接横插到旧曹门内的东西大街,即内城东西走向的御街。
目视着章淳等人进入太庙,限于太庙的森严礼制,如赵明诚这等百姓只能簇拥在庙外,隔着偌大的庙门,看着里面威严肃穆的祭祀景象。
若是俯瞰整个太庙,则可以发现其除了当中主殿外,东西各三间偏殿,共七间大殿。严格依照《礼记·王制》中所载的“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进行建设。
这话大体可以解释为,历代帝王为维护儒家的宗法制度,设立七庙以供奉七代祖先,其中太组之庙居中,左三昭,右三穆。父居左称为昭,子居右称为穆。
比如北宋,太祖就居中,二世太宗为昭,三世真宗为穆,如此往复至七代,形成七庙的格局。
其实古代帝王的宗庙分家庙和远祖庙,家庙即一般常说的太庙,而远祖庙则又称为祧庙。太庙中的神主,其中永不迁移、永享太庙的则叫做“不祧之主“。
一般来说,开国时期的太庙肯定神位不足七位,则会迁远祖进祧庙,到了后代帝王超过七代的时候,又会把除太祖等不祧之主外的帝王按照时间远近相继入祧庙中参与祖宗们的合祭,一直保持住太庙七代的礼制。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