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百九十七章 喜迁莺 (2 / 3)
宗泽以文官领了武将之职,这也是破了惯例。
王棣却晓得,这是大、小苏从中使了力之故。
他在苏轼、苏辙面前提了两次宗泽,后又领着后者去拜会过二苏,提携器重之意尽在其中。二苏当面言语考较过宗泽,皆是认同王棣眼光之犀利,自也愿意让这么个堪用之才辅佐妹夫。
县尉算是最末等的官员,再往下便是不入流的吏员了,以二苏的能量运作此事自无难度。
另外,关于王棣的授官也是一波三折。据苏轼言,初选时,官家尝言“贵为天子门生便该好生磨砺方可成才”。这“磨砺”一词用的很是微妙,实乃内有玄机,恐怕皇帝是不满的。也对,贵为状元,却授了“签书雄武军节度判官”这么一个云山雾罩的差遣官,这不明摆着打皇帝的脸么?
苏轼虽然语焉不详、点到即止,王棣却大致想得出此间奥要,说句大逆不道的话,无非是朝中大臣明里暗里要和皇帝争权呗。
如果要用一个概念来概括宋代的政体,应该就是“共治”或“共理”了。“共治”(共理)并不是新词,最早见于《尚书》,是舜帝开创的范式:“通贤共治,示不独专”。在宋人的政治言说中,“共治”、“共理”之说也不鲜见,如文彦博对宋神宗说:君主当“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又有御史说:“夫士大夫,天子所与共理者也。”作为一种政体的“共治”,涵义很明确,意即天下非君主一家私有,君主当与士大夫共治国家。
汉唐皇帝所说的“共治”(共理),只是将士大夫当成辅政之工具。到了宋代,当士大夫向君主提出“共治”的诉求时,已经当仁不让地将自己当成治理天下的主体,而不是辅政的帝王工具。
按宋人的政治观念,以宰相为首的政府,才是治理天下的执政主体。君主只是国家的主权象征、最高的仲裁人,地位尊贵,但最好统而不治,垂拱而治。所以,程颐才会告诉哲宗皇帝与垂帘听政的太皇太后,“天下治乱系宰相”,而不是“系君主”。
士大夫甚至认为,宰相非君主之附庸,宰相治理天下的权力也非君主所赐,而是来自士大夫对道统的继承。王安石就对神宗说:“君臣相与,各欲致其义耳。为君则自欲尽君道,为臣则欲自尽臣道,非相为赐也。”
因而,宋人认为,君臣只是分工不同,“上自人主,以下至于百执事,各有职业,不可相侵”。
熙宁二年,由于神宗露出专断的苗头,富弼直接批评皇帝:“内外之事,多出陛下亲批,恐喜怒任情,善恶无准,此乃致乱之道。”君主揽权,被视为是“致乱之道”。
当宋朝君主表现出揽权的倾向,侵犯政府(臣)的权职时,立即就会引发群臣的强烈反对。因为君主揽权的行为,显然是跟宋人的共治理念,跟宋代的共治政体是格格不入的。
进入元祐六年以来,政治敏感度超强的朝工大臣们越来越感受到当今官家的“异常”。
这个时间段很微妙啊。高太后迟迟无法听政,政事堂诸位相公压力山大。皇帝大婚,按例是要亲政的,可在这节骨眼上,且官家年龄放在那,满朝文武都没法安心放权给皇帝。好吧,天大地大皇帝最大,但那也不行。更何况,若非高太后染恙,皇帝也不可能会在今年大婚,“冲喜”之说,大家伙心知肚明,看破不说破而已。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