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百三十二章 一剪梅 (1 / 3)
王棣随口吟的是一首咏梅诗。
文人好梅,咏梅名篇亦不在少数,其中林逋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王安石的“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及卢梅坡的“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为其中翘楚。
王棣此诗格调清新,语言明快,一反过去缠绵臆测,孤芳自尝的情调。
借物咏志本就是诗之道,咏物亦即咏怀。
此诗算不得上乘,但胜在含意深刻、寓意深长。
稀稀落落地梅树枝条歪歪轻斜地挂满那洁白如玉的雪花,使得枝条上一朵又一朵的梅花花萼泛着斑斑点点的雪花在阳光照射下闪着晶莹的光采。忽然有一朵梅花最先绽开放了,这使得想要在春天竞吐芳香的种种百花都落在梅花的后面了。
此时仍在深秋,冬未至,但若冬天近了,春天还会远么?
这首诗原是那个时空南宋家陈亮(和辛弃疾数度唱和的愛国文人)所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应是与辛弃疾鹅湖之会以前作。鹅湖之会前五年陈亮被诬下大理寺狱,出狱后在致各方谢启中一再提到“当路见憎”。作为南宋的爱国词人,陈亮心系国家安危,一生为北伐金虏、恢复中原奔走呼号,屡遭迫害而矢志不悔,始终保持着崇高的民族气节。作者在咏梅,其实就是咏怀,此诗是陈亮的借物咏志之作。
王棣抛出此诗,既展现了“急才”,坐实了才高八斗、七步成诗之能,又表达了政治主张。
这样的诗,出自朝堂大臣之手并不合适,毕竟时下宋、辽处于和平休战的稳定性,任何刺激局势的言论都是不合时宜的,但出于弱冠少年却是无妨。
少年若无热血激情,那才是真正可怕之事。
更何况,其祖父王安石一生忧国忧民,是强硬的主战派,有愤慨激昂之语:“今乃称契丹母为叔祖母,称契丹为叔父,更岁与数十万钱帛,此乃臣之所耻!”
王安石称“内诸夏而外夷狄“的政治秩序是“天地之常理“。他斥责主和派的辽夏不可战胜论为荒谬,认为“古代之所以对付夷狄没有上策,是因为那些夷狄都生活在极其偏远的地方,如匈奴之地,并不适宜汉人居住,因此中原难以控制和管理,而今天的西夏所占据的灵夏、河西两路都是汉唐故地,与大宋核心地区相接,本应不难攻取,如果把这些中原腹心之地当成夷狄的地盘而舍弃,难道就不想想百年之后,子孙们会遭到怎样的威胁?“
他坚持“四夷皆衰弱“观。王安石曾多次对此进行阐述,他认为,当今宋朝人口众多,土地广大,内部没有隐患,秦汉以来,历代王朝的人口都没有宋朝多,耕地面积也不如宋朝大,经济都比不上宋朝繁荣。这种情况下,宋朝实在没有理由对付不了周边的夷狄。并且辽国国主昏庸,内乱不断,西夏军战斗力很弱,宋军只要有精锐一两万人,足以战胜西夏;只要宋朝改革内政,充实军力,兵精粮足,即可讨灭辽夏。
乃祖如是,王棣若反其道而行之,即便有理有据,也是不肖子孙,更是不孝子孙。百事孝为先,亲情大过天。
是以,他束手而得诗,既显才气,且彰风骨,更表恭孝,一举而三得。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