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七章 永遇乐 (1 / 4)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九十七章 永遇乐 (1 / 4)
        当夜自是没有胼足而眠,但秉烛夜谈却是有的。

        长谈过后,孔若虚长叹道:“介甫公后继有人也。”

        不得不服啊,弱冠之年便有如此才学、如此见识,假以时日那还得了。

        他终究是接受了王棣的“四书”之说,并询问有无撰写完稿。

        王棣心下松了口气:终算是搞定了。

        他执意要绕道山东,便是为了仙源县之行。再说的透彻些,他是要走一趟衍圣公府。

        既然决定要做某些事了,就找条最快捷有效的途径。

        相较于原本的历史时空,他让《四书章句集注》提早了百多年问世,并不会显得离经叛道。

        儒学大行其道,而“四书”蕴含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儒学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四书”相对于“五经”是较晚出现的。这个晚,不是文本创作得晚,晚的是“四书”一称。

        近年来,随着理学的地位越来越重,理学大家们的论点也渐为世人所接受。

        所谓理学,乃是周敦颐、张载、邵雍、二程等人创立的新儒学,传承于子思、孟子一派的心性儒学。

        二程竭力阐发和宣扬孟子的思想,因而使《孟子》一书的地位有了明显提高。不仅如此,韩愈和李翱对《中庸》和《大学》的思想也给予了充分重视,如李翱的《复性书》将此二篇的部分观点加以融合、发挥,建构了一个较为完整的思想体系,开启了宋代理学大门。二程沿着这个方向,尊奉《中庸》,并把《大学》与《论语》、《孟子》并提。

        也正因如此,纵然司马光曾大肆指批孟子,即便这些年他的门生子弟仍是对《孟子》口诛笔伐,但有着日益强大的理学中人大力宣颂,“四书”之说已是初见雏形。

        嗯,王棣适时推出四书注义,算是应势而为。作为王安石之孙的他,无论如何,身上新党的烙印是磨灭不了的。既如此,和次司马光为首的旧党唱对台戏,不是理所应当的么?

        于曲阜孔氏,大抵是乐见其成的。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