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废话连篇 (3 / 3)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四十八章 废话连篇 (3 / 3)
        他虽属旧党,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反对变法。

        开初,他与司马光都觉得坚守“尧舜时代”和“孔孟之道”这些祖宗之法社会就不会出乱子。

        但两人最大的区别便在于司马光纯粹是为了反对而反对,而苏轼不一样。苏轼并没有全盘否定变法,他只是对其中损害百姓利益的举措反对,甚至在后来看到了变法的成效后还拥护变法。

        也正因如此,是以元祐元年,当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及尽废新法后,认为其与所谓“王党”不过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谏议。他对旧党执政后,暴露出的腐败现象进行了抨击,由此,他又引起了保守势力的极力反对,于是又遭诬告陷害。至此他是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因而再度自求外调,遂知杭州政事。

        再者,元丰七年的金陵之会,王安石与苏轼这二位文坛宗师诗酒唱和,畅游于山水间,往昔种种恩怨烟消云散——怨懑只因政见不同,对事不对人,世间好男儿,惺惺相惜,哪来的化不开的仇恨?

        况且,苏轼与王安礼素来友睦,又怎会对王棣心生恶意?

        东坡居士,千古文豪,开一派文风,彼时文坛领袖。所谓“苏门四学士”,凡秦观、黄庭坚、晁补之、张耒四子,宦途虽不显,然皆文名于朝野,一时瑜亮;然又有李格非、廖正一、李禧、董荣者,俨然“苏门后四学士”也,并世闻名。之集大成者,当世数东坡居士苏子瞻。

        一句话,苏轼爱才。

        这是有史以来乃至往后推千年文风最鼎盛的时期,短短百余载,数不尽风流人物。

        最最重要的是,不缺神童。

        嗯,苏老泉是反面例子。

        《宋史?选举志》中记载,“凡童子十五岁以下,能通经赋诗,州升诸朝,而天子试之,其命官,免举无常格。”啥子意思?每多神童呗。

        蔡伯俙,字景蕃,福清南隅人。生于北宋大中祥符六年。大中祥符九年,伯俙名为四岁,应童子科考试,廷试时诵真宗赵恒御制诗,真宗见他机灵,当即赐诗一首:“七闽山水多灵秀,三岁奇童出盛时。家世应传清白训,婴孩自有老成姿。才当学步来朝谒,方渐能言便赋诗。更励孜孜图进益,青云万里有前期。”

        是以,王棣之才……并不妖孽。其生当逢时,正遇群星璀璨,不多他这一个。

        不过,缘由种种,“品涩居士”之名固然闻于士林,然元祐五年,终不为世人知。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墨缘文学网;http://wap.mywenxue.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