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四十八章 废话连篇 (2 / 3)
民间听的话本,历史的影子已然淡薄,多是些借用历史的幌子所衍生的神奇故事,似如此贴近史实的白话章回实乃前所未见。甚至于大部分人认定这才是真正的历史,并因而与持反对意见的争执不休,甚至引发骂战,到得后来愈演愈烈,乃至于拳脚相向、兵戎相见。
而在大部分熟读史书的士子看来,这《三国演义》倒算是贴近历史,至少是基于历史事件而增减编撰,类似纪传体史书多些。从第一卷前十回大抵可以看出,此书以人物为载体形象地衍绎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即仁、义、礼、智、信、勇等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体系中的核心因素。这,便足以接受了。
彼时,“尊刘贬曹”之倾向明显。张耒的《明道杂志》说:“京师有富家子,少孤专财,群无赖百方诱导之。而此子甚好看弄影戏,每弄至斩关羽辄为之泣下,嘱弄者且缓之”。苏轼在《东坡志林》中也说:“王彭尝云: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颦蹙眉,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
“正统”的封建道德观决定了三国三方中“正“与“邪“的划分标准。历史上的曹操可以说是文韬武略,但是由于他挟天子以令诸候,儿子曹丕篡位称帝。使曹操无法在传统道德标准中得到肯定;刘备虽然没有太大的才能,却因为他与汉皇室的血统关系,很容易地就被树立为正面人物。由此来分辨正邪,体现出皇权神圣的意识。
而《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忠厚、仁义、宽政爱民,又是“汉室之胄”,政统与明君合为一体。曹操是乱臣贼子,奸诈、残忍、暴虐,是无恶不做的暴君典型。“拥刘反曹”的思想内涵之一,便是儒家的仁君理想与人民群众的民主要求—反暴政、反黑暗,崇尚光明的思想情感相结合的反映。
这样一本,可以说是出现的太及时了,恰好迎合了当世的主流观点,不仅是平民百姓竞相传扬,士子官宦亦是站在政治的高度纷纷点赞。
一时间,满城尽闻“东汉末”,众口皆赞“刘关张”,“三国风”引爆全城,接着席卷曼蔓延开来。
便是数百里之外的苏轼也是听闻此书,特地托人从金陵购回。王棣此次杭州之行携带了全套《三国演义》作为奉礼。
苏太守倒是沉得住气,直待某日稍有闲暇方问及此事:“王三郎,你还不从实招来?”
面对老苏的兴师问罪,王棣只摊摊手,撇撇嘴,回以沉默。
早知道会这样啊,招什么?事实胜于雄辩。
《三国演义》总共百二十回,分十二卷刊印,这时市面上刚发行到第十卷。王棣让“染墨轩”先印了末两卷的样书送与苏轼,可谓是诚意满满。
苏轼爱读《三国演义》,并去信王安礼询问“品涩居士”其人。王安礼是知晓此中辛秘的,却未正面回复,只说问王棣即可。
事实上,《隋唐演义》上市后,王棣便告知家里长辈有关事宜。不好隐瞒了,猛然往家里拿了数百两银子,这算是巨款了,总得有合适理由吧。
三郎竟是“品涩居士”?老夫人及王安礼等人乍听之下,也是懵圈了,好不容易才完全消化。欣喜之余,亦与王棣一般不欲传扬此事。此时旧党执政尽废新法,一干别有用心之辈对王安石一脉可是千方百计地寻错、挑刺。王棣若是做了这出头鸟,只怕会被针对,且待时机成熟吧。
不过,苏轼不同。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