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鲜衣怒马,王城谁家 (1 / 3)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16章 鲜衣怒马,王城谁家 (1 / 3)
        西土佛国地域广博,东西纵横六千余里,南北绵延四千五百余里,形似一朵莲花,北方边境与妖族盘踞的冰原呈犬牙交错之势;东南以恒河水(道国称澜沧江)为界,与苗疆比邻而居;东方有圣雄雪山傲然而立,其上的那座梵宫便镇守于此,与道国西边境遥遥相望,被那道国学士戏称为“天子守国门”;西方和西南两侧则被群山环抱,而且越往西山势越高,已经不适宜植被鸟兽生存,当然也就鲜有人至,据传在很多年前,有一位梵宫苦行僧人曾穿过这片生命的禁区,当他返回时已是油尽灯枯,临死前只是对旁人说了一句“我走到了陆地的尽头,在往前就是无尽的汪洋!”便咽气了,从此佛国众人连一探究竟的心思都熄了。

        松赞家便是盘踞在佛国西南一隅的最大一家亲王势力,目前实际控制着东西南北约五百里见方的土地面积,下辖人口超过三百万。

        四十三年前,老亲王松赞栾雄在封地最靠东边的位置上,选了一个名叫“河西”的小村庄,以此作为王城定址,而后以三千士卒为监军,发动十万民夫大兴土木,用时三年零六个月,终于换来一座魁伟雄城。

        在为王城命名时,松赞栾雄力排众议,以当世圣师贡布答赞之名为新城命名,称“贡布答赞城”,这一记马屁拍的是举国皆惊,其余亲王听闻后懊悔的是捶胸顿足,纷纷痛斥自己的幕僚当初怎么就没想到啊。

        于是乎,大小王城一夜之间改旗易帜,将已经叫了数百年的名字纷纷更名为“贡布答赞城”,以至于梵宫外院管理世俗事务的僧官们都分不清哪里是哪里了。

        而后梵宫则发布了一条措辞严厉的公文,明令禁止以圣师名字为王城命名,并责令各王城必须在一日之内将城名全部改名,这一场改名闹剧才终被平息。

        但对这松赞家这第一个以“贡布答赞”命名的王城,梵宫的板子却是高高的举起,却又轻轻的放下。

        公文中称,“虽以圣师本名为王城命名有不敬之意,但念及松赞家这座新城之前尚未命名,故允许其以圣师名字谐音为城池命名,希望能够以此护佑城中百姓幸福安居,建议新王城以‘不达城’命名为宜。”

        松赞栾雄接到梵宫公文后大喜过望,欣然采用了“不达城”这个名字。其他亲王也纷纷感慨这松赞栾雄是走了什么狗屎运,作为炒作这起改名事件的始作俑者,不但没有被梵宫责罚,而且还获得这么一个颇有些“御赐”味道的王城名字,在一众王城中可谓是一支独秀,于是也只能扼腕叹息,那酸的是一塌糊涂。

        而不达城作为一座新城,自然不具备那些百年老城由一代代人积攒下来的气象底蕴,但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在建城布局上却可以更为大刀阔斧,务求一次性将城池规划的功能完备。

        在建城之前,松赞栾雄特意请动梵宫指派给封地的随行僧官帮忙堪舆,所以在建城时,全部严格按照正东、正西、正北、正南四个方位进行谋篇布局,“东、南、西、北”四座大城门全部按方位坐镇其上,剩余二十四个小城门以佛国“二十四节气”命名,沿着城墙依次排开。

        七横七纵十四条可行奔马的大道将整座城池分割开来,汇同难以计数的阡陌小路,织就成一张巨大的城池交通网,如同一张错落有致的巨大棋盘。

        城中的房屋楼阁也全部是按照正南正北的方向而建,违建者不但要自担拆除重建的费用,另外还要遭受重罚,所以王城建成后,整座城池都建的齐齐整整的。

        倘若有人在城西十里那座孤峰上登高望远的话,定会看到城中大小建筑依序排列、鳞次栉比的模样,当真是蔚为壮观啊。

        同时在建城时,工匠们在松赞栾雄的授意下,又将那条名为“西河”的河流活水纳入城池当中,故意引之从城池西北流入,从城池东南穿出,如同一条透明丝带攀附萦绕在整座城池之上,为这座王城增添出一丝清新灵动的意味,更显得钟灵毓秀。

        城池中央,一座规模浩大的亲王府邸坐镇其中,如同王城的心脏,夜以继日的吸收整座城池供给的养分,并为城池提供新鲜的血液。

        曾有代替梵宫巡疆牧土的巡视僧官行至不达城时评价道:“大千气象,汇聚于此,松赞将军治军极严,治城也是极严啊。”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