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一节
韩十七日夜兼程,两日一夜来到徐州城。徐州乃他故乡,是以尽管此城街市肆宇,与他乡无异,却生亲切之感。他找到知州衙门,恳请衙役通报刘舜卿大人。那衙役喝斥:“走开,走开!刘大人虽然爱民如子,但也不是人人想见便见的。”韩十七解说不清,只得在街对面的一家酒楼住下,时刻注视府衙大门,心想先生的众亲兵都跟我脸儿熟,总能撞见一个两个吧。
从上午等到黄昏,该是散衙的时候,大门口官差三三两两而出,就是见不到熟面孔。后来一个大官前呼后拥出了衙门,上轿而去,便再无人出入。韩十七心中隐觉不妥,不得已找酒楼掌柜打听。掌柜摇头道:“你问刘舜卿大人哪,这个可不大清楚。我也是外乡人,来此开店不久,不过听说刘大人是咱们徐州的观察使,这是一个虚衔,不用驻本州的。”韩十七听得一呆,这老板的说法与周若敦信上所言大相径庭,不禁把他弄糊涂了。吃罢晚饭,他踱步来到府衙左边小巷,趁左右无人,翻身跃入。落脚处是一个大院,对面一排厢房,里面传出人声。他摸近房前,偷听几句,却是几个衙役在一边吃饭,一边闲扯嘴皮子。他悄然往内探去,但觉这知州衙门院落颇大。及至走遍整个衙门,霍然惊悟:“莫不是先生已经离去了?”返回先前那个院子,那几个衙役虽已吃完饭,却仍在房内歇息闲聊。
韩十七略一思索,拿定主意,伸手敲门。一衙役叫问:“谁?”他沉着嗓门道:“我。”那衙役又问了一声:“谁啊?”不耐烦地过来开门。待房门一开,韩十七手指疾戳,点了衙役穴道,旋即身子一闪,像一阵风一般在房里转了一圈。须臾间,六个衙役尚未搞清状况,便姿势不一,定在当地不能动弹。韩十七背转身子,蹲在一个衙役背后,沉声问道:“刘大人何时走的?”他这句问话颇有些技巧,可笑的是从腊八那里学来的。若他问“刘大人在哪里?”,或者“刘大人走没走?”,很容易让对方明白他一无所知,极有可能瞎掰糊弄你。但他问一句“刘大人何时走的?”,便好像清楚不少内情,一来对方摸不清他的底细,就不大敢说假话;二来对方猛然被唬住,很容易顺口回答你的问题。
果不其然,六个衙役中,有两个衙役仓惶应声。一个道:“今日早上。”一个道:“昨日晚间。”韩十七一愕,敢情他们并不知情,但至少弄清楚先生昨日尚在此处,不禁心中一喜。“那……”他本欲再问刘大人往哪条道走的,却念及他们未必知道,不由得想起早前见过的那位前呼后拥的大官,微一沉吟,问道:“衙门的主簿大人住在哪里?”他曾在河间府呆过一阵子,清楚主簿官虽不大,但是开府大臣的重要僚属,执掌文书及迎送宾客等亲近职事。其知道的府事不比主官少,却位卑人轻,决无左右相护。那两个衙役一齐说出住处,并无二致。韩十七得了答案,疾行出门,顺势解了众人穴道。六个衙役片刻中受制解制,回神后一切如常,不禁面面相觑,均觉刚才置身梦中。
韩十七出了府衙,在城中找到主簿宅院,如法炮制。那主簿是位年老的文人,胆小如鼠,他还以为自己撞了邪,答问唯恐不详。他不但告知先生去向,还说了一些先生的情况。原来先生于一年前便调任渭州,并置徐州观察使。主簿说,观察使无职掌,乃虚衔,一般为武臣准备升迁之寄禄官,这说明刘大人不久就要高升了。这观察使虽系虚衔,但总得做做样子,刘大人这次来,便是趁赴京之际,前来徐州监察监察、采访采访。
韩十七即刻出城,心想虽白白耽搁一天,但凭借小龙马的脚力,追上先生的大队人马倒也并非难事。他那日被包贝儿前辈放倒,经过一番深刻的反省和自责,自此遇事定先三思。又想周若敦信上说“辽贼环伺,贼危险”,先生等人虽然走得急,但为安全着想,必走官道,当下循着往京城的官道急追。
行了一夜,临近砀山县,倘若往前二十里再转右十余里,便是芒砀山。韩十七愈近家门,愈是思念韩家村,愈是思念村内的父老乡亲,愈是思念重爷爷和猊叔。这块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啊,十六年来他从未离足半步,孰知此次一别,竟是两载有余,又怎能不教他萦怀呢?但此时此刻,他的内心不安,十分的不安,不知怎地,他预感这一次,先生的性命无比的凶险。
是甚么缘故促使他有如此预感呢?是直觉?是周若敦信上的只言片语?还是与先生心有灵犀?……当晨曦的第一线光亮照到他的脸庞上,忽然,他的脑际灵光一闪:没错,是辽女!辽国的文睿郡主!她几日前望北而走,若是赶来这里加害先生的话……想到此处,想到辽女的狡诈狠辣,他忍不住打了一个寒噤。
小龙马四蹄坚实地踏在官道上,扬起微薄的灰尘,一纵一收之间,像离弦的箭一样向前驰去。韩十七侧首右望,远处的山峦蒙着一层淡薄的烟雾,如墨如画——那便是与己相伴十六年的芒砀山。这个时候,乡亲们应该早起晨作了。叔伯辈的大人们,也许扛起了锄头,走在纵横交错的田埂上,倘若相互照面,便笑着打声招呼;阿婶阿嫂们,也许搬出了木矮凳,坐在院落里的自家门前,一边缝衣洗裳,一边哄逗婴孩,一边叨着家常;那些儿时的玩伴,也许拿着柴刀、担木,成群结队、打打闹闹上山砍柴去了;而猊叔呢,最有可能经过昨夜一宿的静守,肩上的铁叉遍挂猎物,喜孜孜地满载而归……唉,此时忆起,以前种种不以为意的俗琐事,是多么地令人怀念啊!
自家的屋子现今情况如何呢?两年不曾有人居住,屋边那块空心菜地必然早就干涸,家里的那几只母鸡必然早就被野狗叼去,而屋内屋外,必已积满厚厚的尘叶了罢!……
**********
韩十七的屋前小坪,被打扫得干干净净,此时正站着七个汉子。当先那位中年人一身白布衫,清瘦的颌下挂着三绺长须。他的倦容略带苍白,显得十分淡泊,但静静地立在那里,又透出一股魄力,可敬可仰,仿佛手握千军万马的将军。他并非别人,正是大宋万民敬仰的一代名将——刘舜卿。他左手边那位汉子双目含威,满脸霜尘之色,便是杨门之后杨承祖。他右手边两个年轻人面相如出一撤,自是双生兄弟许子江与许子河了。后面呈扇人站着三人,均身着猩红里衣,束腕肩铠,腰围软皮甲、外挂佩刀,脚系绑腿。这三人之中,中间的那个是一位青年,生得虎头虎脑,若韩十七在此,会认得他是“磐石神拳”袁正相的弟子——周若敦。左边那位身材高大,年近四十,脸上本来生满粗须,但剃得溜光,使得脸颊隐现一片青色。他不但腰悬军中佩刀,还背负了一把刀鞘。这把刀鞘十分奇特,鞘口竟达一尺宽,上面并排插了四把刀柄。右边那位身形长瘦,年纪三十有余,神色秀傲,除了佩刀外,也背负着一柄长剑。
许子江上前几步,抬手正要敲门。吱嘎一声,木门恰在此时打开,一个木讷的老人一手抓着一边门扉,立在门前。他打量着坪中七人,眼含惊异之色,问道:“各位官爷,你们……你们找谁?”先生的倦容露出和蔼的微笑,走前两步,说道:“大爷,请问这是韩十七的家吗?”木讷老人双手一抖,从门扉上放下,问道:“你们……你们认得十七?他……他在哪里?”他的语气有些激动,又有些急促。
先生诸人含笑的脸顿时黯淡下去。许子江沉痛道:“大爷,咱们跟十七是好兄弟。他……他……他在两年前……”木讷老人脸色转白,似乎明白了甚么,但仍追问道:“他在两年前怎么了?”先生再走上前,执着老人的手,平静地道:“十七捐躯了,为国捐躯了。他——是大宋的英雄!”
老人浑身一震,眼睛木然从先生的脸上移开,望着东边那轮刚露出半张脸的红日,突然忍不住老泪纵横,失声叫道:“十七啊,可怜的孩子!……十五啊,我辜负了你的重托!”先生抚着老人的手,温言道:“大爷,您请节哀。死,有重于泰山,有轻于鸿毛。十七之死,捍卫了大宋的尊严,挽救了大宋千万百姓的性命。他临死之际,于百万军中取了辽国征宋元帅的性命,是死得伟大的!”
老人一怔,收声问道:“甚么?十七于百万军中,取了辽国征宋元帅的性命?”先生一笑,点了点头。老人嘴唇微微发抖,变得分外激动,不觉之间,眼眶里又盈出泪水,又是点头,又是拍着先生的手,半晌说道:“好,好,好样的!不愧韩家的子孙!”
先生说道:“十七随我时日不久,但我打心里喜爱他。他是一个敦厚朴实,却又心思细腻聪敏的人。他总是脸上一副朴实的笑容,默默地关注别人,静静地倾听于别人,然后尽己之力,热心地帮助别人。直到他死后,我们才发觉:除了他曾自报家门,住在芒砀山韩家村外,其他的,我们一无所知。他喜欢甚么?他爱好甚么?他的父母是谁?他的亲人有哪些?他曾有过甚么快乐事?他曾历经过甚么苦难?……很惭愧,我们一点儿都不知道……”听到此处,杨承祖和许氏兄弟渐渐低下了头,各人眼中不禁湿润了。
先生叹息一声,说道:“大爷,很惭愧啊,本来早就要来看望您老人家的,时至今日,路经此地,才得以抽闲。”老人忙道:“大人客气了!大人为国事操劳,还时时惦记着十七这孩子,真令草民感动!”先生道:“大爷是十七的爷爷吧?他还有哪些亲人,能让在下见见么?”老人叹道:“草民姓韩名负重,是十七的堂爷爷。十七这孩子身世很苦,从小无父无母,几年前,唯一相依为命的爷爷,也过世了,便一个人过。”先生默然,良久叹道:“几年之前……他那时候,年纪还很小啊!”
杨承祖捧出一个包袱,递给先生。先生接住,捧到老人面前,说道:“大爷,在下还有一些事情,不能久待。这里面是纹银两百两,乃在下和十七这些兄弟的一点心意,请不要嫌弃。”老人双手一推,忙不迭地道:“不不,这个草民不能收。”许子江道:“大爷,您一定要收下。十七和咱是要好的兄弟,这一点心意,如果您不收下,咱们会心中不安的。”说着拿过包袱,塞给老人。他年轻有力,本以为轻而易举便能塞入老人家臂弯,双手一递,孰知碰到老人家竖起的十根指尖,登时一滞,宛如撞到了墙壁。许子江微讶,目光不禁朝老人脸上看去。便在此时,阻力立消,包袱滑过指尖,塞入老人家的臂弯里。老人已低头看着包袱,喃喃道:“这怎么好意思!这怎么好意思!……”
**********
韩十七过了砀山县,已是上午辰牌时分。一旦路过村庄,便打听先生的行踪,接连问了五、六个村庄,都无人知晓。先生一干人等,有五、六十号人马,声势颇为浩大,若是白天路过,必会惊动路边的村庄。这些村庄无人知晓,那么只有一种可能:先生定是昨夜路过此地的。嘿,他们真是好快!韩十七暗赞一声,奋起直追。赶了大半日,再向路边村庄打听,仍无半点消息。他不禁有点迷惑了:以小龙马的神速,一夜一日竟没追上先生,难道他们人人乘着神驹?难道自己在路上哪处错过了?难道先生根本没走官道?……
他颇犹豫是继续前追,还是折返寻找,在一个小镇停了下来。他和小龙马跑得辛苦,也须休息,此时天色将暗,当下在一家客栈住下。他拿出二两银子给店小二,要他找几个人在官道上守着,并沿途打听,若是见到五、六十个官家模样的人经过,或是曾有这批人经过,马上通知他,另有钱赏。他草草吃点饭食,本拟小息两、三个时辰,便继续赶路,不料他从黄山赶往徐州,又从徐州赶往此处,连日劳累,倒在床上一睡,竟沉睡得如死猪一般。
第二日房门敲响,他醒来一翻坐起,发现已日上三竿,不觉一惊。打开房门,只见店小二领着一个农夫站在门前,脸上均堆着笑。店小二道:“恭喜小哥,恭喜小哥,有消息啦!”说罢臂肘撞了撞农夫。那农夫忙道:“今儿大清早,我见到几十个官兵骑着高头大马,在大道上望西边去了。”韩十七一喜,看看天色,说道:“你大清早就看见,怎么这个时候才来告诉我?”那农夫愧道:“不巧得很,今儿个我家里的那位生孩子,耽搁了时辰。”韩十七拿出一两银子递给他,笑道:“那恭喜这位大哥了。”心道:“也不知这批官兵是不是先生。如果真是,那我这一顿懒觉睡得还真是时候,否则便又错过啦。”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墨缘文学网;http://wap.mywenxue.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