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时代的蕨类战争(二) (4 / 18)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青铜时代的蕨类战争(二) (4 / 18)
        黄帝把几只羊皮囊合为一组,与木棍捆在一起,做成羊皮筏子,大家纷纷登筏渡河。(这样的筏子如果几百只横贯排列在河面上,用绳子栓牢,就是古代的浮桥,春秋战国时候秦晋之间的军队,都是这样过河的)。

        在黄帝的部族严重,此时的黄河水并不浑浊,黄土高原植被茂密,百兽出没,水土无所谓流失。是后来的铧犁,一道又一道的割切,纵横万千道,雨水一冲就千沟万壑,淌入黄河。据说一个村子在一场大雨之后从坡顶被冲挪到坡底。如今每年有三亿辆卡车的黄土流失,相当于全世界的卡车都去这里挖土,倒进黄河里,黄河能不黄吗?)

        水淋淋上岸的这帮陕北人,进入山西,他们还有很多路要赶,每个人身上都扛着五十斤重的家什。为了减少跋涉中的痛苦,特别是解决行李的运输困难,据说黄帝在东迁的道路上发明了车轮。

        国际上一般的看法,一千年前(距今六千年前)的苏美尔人已经发明了车,苏美尔人并且把这种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包括中国向东传到中国,首先进入西部,被西部的黄帝“窃取”了造车的美名。黄帝被冠为始作车者,因此号为“轩辕氏”

        黄帝是怎么“发明”车的呢?首先人们看到了转动的飞蓬,就是荒枯的干草和藤,它们被吹吹成一团,雪球一样越聚越多,直到房子那样高,像个大怪物。当狂风一吹,这个巨兽就可是转动,压过路上一切障碍,而且脚步飞快。这是人们看见最早的以圆周滚动实现直线运动,从而创造了轮子。轮子最初是单独使用的,在移动沉重物体时候(比如捉来的一只大象),人们把大象下边掂上圆木,作为轮子,撬着大象滑走。

        黄帝又从神农部族的犁,悟出了车。既然人可以拉着犁走,犁的下边装上轮子,人就可以拉着车走。但车轮是实心的,没有辐条,这一点使得它旋转缓慢,但是更加结实(有辐条的轮子是两河流域的人在一千年后发明的)。而且,黄帝的车是只有一个车辕的,用人来拉。那几个苦闷的拉车的家伙,不知道是谁。既然有拉车的,就有坐车的。阶级开始出现啦!

        黄帝带着他的队伍像一匹来自北方的狼,走在无垠的旷野中。道路在他们的脚后出现,河流在他们的身边跌倒,黄帝进入了山西。

        黄帝在山西南部顺着中条山及太行山底向东走(山脉呈东西走向,是山西与河南省的南北分界。山脉往南,就是黄河。但是你听不到东流的黄河水声)。

        黄帝走了刚刚一百公里,到了山西夏县(晋西南),就在这里他遇到了嫘祖,立刻被她的美丽折服。

        嫘祖正抱着一个陶瓶去井里汲水(五千年前开始有水井了,南方水井有的更早点。喝井水更加卫生。)

        嫘祖弯下腰,用瓶子腰际的两根细绳把水瓶系下去。井壁四面是木棍自上而下垒成的,五六十层之多,木棍交叉成井字形。嫘祖的陶瓶是尖口尖底的,像个硕大的栆核。尖尖的底部使得瓶子入水就自动倾倒,进水一满又自动竖起。

        嫘祖的胸、腰、脚都有着珠、管、玉石之类的坠饰,在皎白的上臂上面,还带着一只臂环和一只筒状的臂筒,前者是玉的,后者是象骨的,淡黄、青绿两色,包在臂上,作为劳动保护和美丽装饰。在铜石并用时代,玉器也多起来了。玉石,触之有冷而柔的感觉。叩之有清脆的声音。

        嫘祖两臂交互拉绳,把水瓶提起。她穿着自己所织造的柔软轻薄、光滑细密的一种织物,后来黄帝才知道,这种织物叫做丝绸——是嫘祖发明的养蚕织丝。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