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三十章 转战黄花滩 (1) (2 / 2)
本来小子我打算在庙宇修建竣工后,也像唐朝王勃“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地写《滕王阁序》一样写一篇《黄花庙赋》呢,结果庙建了一半,当事的调走了;后来,庙倒是坚定不移地建起来了,小子我却没了那份心劲,《黄花庙赋》就烂到小子我的肚子里了。
这都是些闲话,还是接着说咱们的黄花滩农场。
话说这个黄花滩农场,听上去没啥名堂,其实是不简单的。一九五四年,l省政府决定在平安建一家大型的机械化农场,最后选址就选到了黄花滩。那时候,黄花滩这个地方,风吹石头跑,地上不长草;抬头不见鸟,四处没人烟。说实话,那时候的黄花滩,在一般人的眼里,就是个兔子不拉屎的鬼地方。
l省政府确定要在平安建设一家大型机械化农场后,从省农业厅选派了个名叫张文斋的渭源人,由他带队,进驻平安,勘察选址。这个张文斋接受命令后,就带了几名技术员来到了平安,到处跑着勘察地方,最后就跑到了黄花滩,一看黄花滩野阔天高,宽广浩瀚,博大恢弘的阵势,张文斋就高兴了,指挥着几个技术员挖了个地窝子,把行李一扔,就这里量量,那里测测,最终就确定在黄花滩上建设l省的第一家大型机械化农场。
勘察报告递上去后,l省政府就批复同意了,决定就在那个兔子不拉屎的黄花滩建设省政府所属的大型机械化农场。
随即,省上派出了第一批干部职工,到了黄花滩这个地方,开荒造田,平田整地。
要说还是河南人能吃苦,也不只是从那里得到的消息,黄花滩上竟然开进了一支河南青年垦荒队。这支河南青年垦荒队,披星戴月,战天斗地,风霜雪雨,劈荆斩刺,开垦出了大片的土地,也由此成了黄花滩农场的老底子。
一九五八年,大批的部队转业官兵又集体转业到了黄花滩农场,黄花滩农场的人口由二百多人增加到了一千多人。
一九六四年,农场体制转变,由地方交给**管辖了;于是,接着新疆十个农建师的编号,l省的十多家农场统一编为中国人民**农业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一师,黄花滩农场被编为农建十一师第四团。后来,**把农建十一师交由西北军区管辖,西北军区军区又把甘肃的农场统一编为西北军区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第二师,黄花滩农场隶属于农二师四团,还给了个诱人的称呼,叫做“中国人民**西字九二一部队”,不知道的人还以为是什么牛逼单位呢,其实就是种地的。
到了一九六八年,全国兴起了个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说:“农村是个广阔天地,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于是,全国的知识青年就像羊群一样蜂拥而至地弥漫到各个乡村。和乡村相比,**的牌子就大得不得了;于是,只要是家里有点门路的,都选择了支边;北京的到了黑龙江,上海的去了云南,天津的就来了l省。兵团时期是黄花滩农场大发展的时期,职工数量一度达到近万人。
一九七四年,农场体制又发生了转变,黄花滩农场被交由平安地区代管,称呼也变为“l省平安地区国营黄花滩农场”。
黄花滩农场虽说只是个企业,但它是随着国家的行政级别走的,从建场开始的百十人到后来的近万人,它都被定格为县团级单位。黄花滩农场的场长就相当于平安县的县长,代管这么大的个单位,把平安地委书记吉祥给难住了。吉祥想,代管这么大的个单位,必须得是个能人强人才能管住。那里都是啥人?全国的人!特别是北京、天津、上海、济南等大城市的知青,没个有水平的人能管住?为了能选出个能人、强人来,吉祥的脑海里就把地方上的县团级干部挨个地过了一遍,当过到王吉明时,吉祥心里大喜。吉祥心想,哪里找能人强人去?这么攒劲的个人,我咋就一时没想起来。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墨缘文学网;http://wap.mywenxue.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