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章 朝堂之争 (2 / 2)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六十二章 朝堂之争 (2 / 2)
        我们后世的宣传,常常出于政治需要,片面夸大某方面的作用,或者以偏概全。我们宣传说南宋老百姓日夜盼望朝廷收复黄河以北的大片国土,可南宋小朝廷却偏安一隅不思进取,而实际上恰恰是朝廷想要发兵收复失地,老百姓们却不愿意出兵,进行消极抵抗,因为南宋的百姓们很有钱,日子过得相当不错,他们不愿意为收复失地的庞大军费买单、不愿意收复失地之后缴纳更多的税赋去贴补北方贫穷地区。同样的道理,沿海百姓对海盗同样有着复杂的感情,并不像我们理解的一样一味恨之入骨。一方面,海盗群体良莠不齐,其中确实有些凶残至极,烧杀掠夺,但是其中还有许多以走私为主要目的的团伙,正是他们给沿海数以百万计的百姓提供了生存和发展机会,沿海的百姓、士绅、甚至官僚怎么可能仇视他们?

        这个时候,一边的兵部尚书刘吉上前道,“万万不可,对于倭寇招安则可,让朝廷向海盗妥协,开放海禁则是万万不可。”

        杨明心道,果然如此,这个时代的人,或许只有那些生活在沿海地带的人,才知道海洋贸易对他们来说是何等的重要,大部分大明人抱的都是兵部尚书刘吉这一观点:大明无所不有,完全不需要与蛮夷小国互通有无,肯和他们做生意,那是给他们面子,是一种赏赐,他们得毕恭毕敬向大明称臣才行。

        内阁首辅彭时已经快到了致仕之年,这样一来,届时内阁就有空位,刘吉是内定的内阁候选人之一,若是在彭时致仕之前不能开海禁,估计在未来的十数载更没有机会了。

        杨明心中对刘吉的说法是极不赞同的,若是大明一直是这样以天国上邦的姿态,只能把温和派的海盗也逼向对立面,因为事情的根本起源在于朱元璋错误的海禁政策,根源既在,海盗就是禁之不绝的,一味打压只能令双方进入全面的武装对立。

        世界在变迁,朱元璋的做法和现在的时事已经不挂钩了,历史上,朝廷禁海所用的手段大抵相似,其结果是什么呢?朝廷大笔军费的付出,无数抗倭平寇英雄的前仆后继,的确令得东海群盗元气大伤,但是最终却只是渔翁得利,让远道而来的葡萄牙人占据澳门为基地,垄断了整个亚洲地区的海洋贸易。

        这是民之所需,你怎能禁得了?你不做,又不许你的子民做,结果只好由外人来做。

        内阁大学士之中的次辅上前道,“皇上,微臣不敢苟同,太祖时期与如今有所不同,祖宗之言不可生搬硬套,试问刘大人,那为何前有太祖禁海,后有成祖时期三宝太监下西洋?难道你是说成祖糊涂?”

        “哼,商大人真乃断章取义,开海禁本是可有可无之物,我天朝自能自给自足,何须开海禁?不过锦上添花尔,又何须劳民伤财!”刘吉丝毫不做退让,二人据理力争。这一刻,杨明深深的为大明的前途感到忧虑,自己一定要要参与军务,痛定思痛,他觉得,以一个暗中掌握着一支特务力量的锦衣卫身份,在庙堂之上,是没有多少发言权的,影响力也有限。他一个锦衣卫是无法在文官系统拥有一席之地的。

        大明以来,文官最高封伯,爵位不许太高,只有武将才可以。所以他无法插手文官系统,却可以在武臣系统中插上一足。

        之后但凡一有战事,自己就要抓紧机会进入军队当中,从大明的根底来改变这个庞然大物,就是一个极好的契机。

        至于成败,他还是有一定把握的。军事上,他有胡宗宪、戚继光等人的一些抗偻经验,又有子木岛,宁波的实践,不致吃了大亏。

        政治上呢?胡宗宪、戚继光,那都是极能打的名将,以那戚继光来说,若是把他搁在这个年代,未必就比大明任何一个人物差了,甚至会更强。只是他没有常遇春,徐达那样的机遇,才没有这样的爵禄地位和成就。

        可即便以戚继光之强,也只是面对偻寇时常打胜仗,予之以重创,依旧谈不到打得偻寇不成气候,原因何在?盖因偻寇不是一支军队,也没有什么政治目的。如果是一支军队,军事上打败它,从政治上与它的统治者达成一定的协议,这支敌人自然就消失了。

        可偻寇不同,他们的本质就是一群海盗,他们唯一的生活来源是抢,唯一的战斗使命还是抢。你杀光一批,又来一批,除非那岛国上的人死绝了,这仗永远打不除非你从根源上想办法。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墨缘文学网;http://wap.mywenxue.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