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章 朝堂之争 (1 / 2)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六十二章 朝堂之争 (1 / 2)
        此时的成化皇帝正坐在龙椅上,在以前一些国事他会交给司礼监去办,再点评批阅意见的得失,这是他在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朝廷班底,一但到了这些大臣宦官能够独当一面的时候,他就可以专心悟道了。

        但是重大事件,他还要自己把握。文武百官,勋卿国戚跸集,皇帝升阶,坐定,百官膜官,三呼万岁,整齐划一,刚劲有力。

        皇位传到他这里,开国皇帝的血勇之气虽然逐渐湮灭,但威严犹在,朱见深坐在高高的御座上,严肃的脸上仍然透着自信和主宰一切的坚毅。功臣宿将、元老勋旧、朝廷新贵,大明帝国的智囊和人才,这个伟大时代的精英们,全都匍匐在他的脚下,山呼万岁,顶礼膜拜。

        他们站得很整齐,同样给人一种众志成城、气壮山河的声势,可是经历过这许多的杨明站在这儿,看着控制着整个帝国的文武官员们,心中却有一番完全不同以往的看法和解读。

        官员们或直谏或逢迎,各人的见解、立场和利益,彼此的争执、磨合与算计,还有帝国事务的大大小小、方方面面,以及朝廷里众多官员与各个派系之间的分分合合、勾心斗角、逢场作戏,这是普天下最大的一座名利场、狩猎场,看着鸟语花香,实则危机四伏。

        在这一个时候,正有内阁大学士商辂上前禀奏道,“回禀皇上,王恕王侍郎的抗倭之法在东南抗倭战场之上已经初见成效,如今倭寇虽然仍未根除,但是已经大大的打击了其嚣张气馅。”

        “甚好,甚好,王爱卿于国有功,当赏!”一上朝便有个好消息,朱见深不由得眉头稍稍舒展。

        “为朝廷,为陛下谋划献策,此乃微臣本分,不过微臣有一事启奏。”王恕前不久献出了迁民于内,沿海驻兵的法子着实让倭寇偷鸡不成蚀把米,委实吃了几次苦头。

        “爱卿但讲无妨!”

        “臣得知这东南倭寇的头领乃是倭国的大源一男王子,倭寇进犯我东南,乃是寻求开海禁无果,大源一男已向我礼部递交邦交国书,祈求开放海禁,则倭国成我大明附属国……”

        杨明立在一旁,静静的听着王恕的奏对,大意就是倭寇犯边乃是因为大明海禁太甚,得不到交易的倭寇就就抢劫,倭寇再次提出开海禁,这个问题就值得大家好好讨论讨论了。

        其实明初海患比起后期来并不算如何严重,这主要得益于朱元璋的海禁政策和力度。朱元璋禁海,一方面采取釜底抽薪的方式,大量招纳原张士诚、方国珍部下的军士及濒海的船户、岛人、渔丁入伍为兵,一方面沿海筑城,设置卫所,添造多橹快船,加强海防力量以打击海盗。

        自淮浙至闽广一带,朱元璋共计征兵十多万人,大量渔民壮丁被籍入伍,地方上就少了强有力的阻挠,海禁政策的推行就比较顺利,大量海防设施的建立,也对海盗产生了比较大的威胁。

        但是海盗、倭寇日益猖獗,到后来一发而不可收拾,同样起因于朱元璋的海禁政策。海盗一直就有,从古到今,从未断绝,但是闹得如此声势浩大,却是因为海禁。朱元璋禁海的最初原因,是因为当年争霸中原时的失败者,方国珍、张士诚之流许多部属出海为盗,同时也是受限于他那种小农思维。

        一方面,他觉得大明足以自给自足,根本不需要与他国互通有无,另一方面,他又想利用经济手段,迫使需要同中国交易的四方蛮夷臣服于中国,承认中国的宗主地位,所以自建国初起,建立的就是朝贡贸易体系,你要称臣纳贡,我才允许你交易,而且交易的时间、地点、数量、品种,都有严格的约束,这一来,客观上就严重影响了沿海百姓的经济利益。

        常言说靠山吃山,靠山吃水。尤其是唐朝的朝贡贸易制度破产以后,改为自由贸易,此后宋朝、元朝也是延续这一政策,因此五六百年下来,海上贸易已成为东南沿海居民最重要的求生之路,现在人口增长,闽浙沿海的人口压力十分显著,对于通商更是关乎生计的根本需求,海禁就等于绝了他们的生路,这就埋下了一个大大的隐患。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