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知府祭祖 (1 / 2)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二十二章 知府祭祖 (1 / 2)
        第二十二章知府祭祖

        李之江带领夫人若图,和他们的孩子李天保、李单厚、李多益,穿戴整齐,来到前厅。李员外和李老夫人在条几前左右坐定,那条几上左边放一块寿山石,中间大大的中堂,上书“天地君亲师”,右边放一个五彩珐琅瓷瓶,和一般乡村的富裕人家摆设基本一样。

        正式行过叩拜大礼,李之江又带着若图和孩子们一一见过他的兄嫂。李之江大哥二哥的孩子们都多,年龄大小不等,一群孩子见了面,不用大人介绍,互相找喜欢的玩伴,很快满院子都是孩子玩闹的声音了。李员外和李老夫人高兴,像这样子孙满堂、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绝非是现在少子女的家长们所能体会的。

        早饭毕,按家族安排,今天上午是拜祠堂,若图进了李家,不得不按李家的规矩行事。若图是李之江正妻,又育有天保、单厚、多益三子,当然名字要入家谱,牌位要进祠堂。名字要记入家谱,人就要先来拜祠堂,让祖上先人认识这个后辈。

        族长安排一切礼仪,李之江带领若图行了正式的大礼,若图名字入了家谱。那家谱上给李之江留了两页,上接李员外,长子、次子,然后写三子:李之江,少有所成,十八岁中举,二十二岁中进士,后任黄荡府知府云云,溢美之词连篇累牍,后写“妻,关氏,京城内大臣某某之女,育有三子,接下来就是三子各自的支系留白。”

        若图在祠堂里拜过,看到祠堂排位上“曾祖某某,妻某氏”,“高祖某某,妻某氏”……心里回想当年在家里,她母亲的教诲:“女孩子家是菜籽命,撒到哪里就在哪里生根发芽”,想一想果然是:她自己明明是在父亲家里出生,半路上嫁给了李之江,可是,京城里父亲的那个家,已经与自己几无关碍,而自己现在,却是李家的主人,即使将来百年之后,自己也会在这里留有痕迹,也会作为李家的先人,会有子孙后代香火不断的供奉,一直被纪念。而自己原来的那个家里,供奉的女性祖先,都是别人家撒下来的菜籽。

        经过刚来到家那一天若图责罚玉兰的事情,李之江的两个嫂子都不喜欢若图,可是眼看着她登堂入室,高高在上,二嫂心里不舒服:“看她那得意的样子,这么丑的女人,有什么好得意的。”

        大嫂劝她:“老话说,‘冬瓜有毛,茄子有刺,男人有钱,女人有势’,人家男人又当官又有钱,当然要得意了。我们哪能跟人家比?”

        开了祠堂,摆了大宴,仪式隆重。李之江的父母被请上主位,接受家族众人的致敬。

        《孝经》上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李之江学优入仕,光宗耀祖,在李家村这样普通的乡村,便成了人人争相学习的榜样,做父母的都期望自己的孩子能像他一样,“以显父母”。

        李之江又捐出三百两银子,安排族人扩建翻修祠堂。按当时的物价,一个乡村四口之家,三两银子就足够这家人一年的正常生活,李之江的这笔钱,在乡村人们看来,数字巨大。

        大事办完,晚上李之江又宿在玉兰的西屋,红婵围着父亲不停地问东问西。李家村地方是一马平原,红婵年幼,还没见过大山,听到父亲说起黄荡一带群山连绵,山水相绕,羡慕的不得了。

        李之江看到红婵已经六岁,尚未裹脚,就对玉兰说:“你也太娇惯她了,她这个年纪,早应该裹脚了。”

        玉兰:“原先给她裹过了,她嫌疼,偷偷剪坏了布,后来,我想狠心抓住她给她裹,家里上人又不舍得,这不就耽误了。”

        红婵十分不满:“我为什么要裹脚?我娘是大脚,我大娘也是大脚,也没见到哪里不好了,我不裹。”

        李之江:“你是小孩子,不懂事,你大娘是贵族出身,有皇命不得缠足,你娘出身是家奴,没有条件裹脚。你是知府家的千金小姐,怎么能不裹脚呢?”说罢就让玉兰去找布,他把红婵抱到怀里,强制给她裹上。一般人家的女孩都是四、五岁开始裹脚,脚越长大,再裹起来就越疼,红婵已经过了六岁,裹上后疼痛难忍,自己坐到床上哭泣,心里恨死了父亲。

        李之江在家里只能住三夜,第四天就要出发回黄荡。回去前一天,他先和若图商量:“玉兰一个人带着孩子在这里生活,总不是事,我们一家人总要在一起。”

        若图经过拜祠堂一事,心里又好受一些:毕竟自己是正妻,又育有三子,在家里地位稳固,玉兰虽然也生有红婵,却连进祠堂的资格都没有,自己和玉兰置气,徒被人笑话。自己也觉得玉兰长期在李家村住下去不好,她回想自己第一夜来李家村,夜晚听到别人说自己是妒妇,觉得自己做得不好,被人在后面议论,现在红婵已经这么大了,再不把玉兰母女带走,自己就会一直背着妒妇的恶名,何况玉兰是她家生的丫头,始终也会敬重自己。就十分大方地跟李之江说:“是该把她娘俩接回家去了,你看,我们只有三个儿子,一个女儿也没有,人家说‘没有儿子大绝户,没有女儿小绝户’,我们带女儿回家,一家人也好歹是儿女双全。”

        李之江夸赞若图识大体,就到前堂给父母禀报:“儿子此次想把玉兰和红婵带走,不知二老心意如何?”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