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二十四章 入民国三班被废止,回原籍清查
第二十四章
入民国三班被废止,回原籍清查庙产田。
半年以后,由于轰轰烈烈的义和团运动已被朝廷镇压下去,侥幸逃出京城的义和团员也就不了了之了。朱振生也把家属接到城里来住,一家团聚,其乐融融。时光荏苒,转眼到了宣统三年,孙文领导的革命党,发动了武昌起义。袁世凯趁机逼迫隆裕太后下懿旨宣布退位,清朝灭亡,南北议和,**成立。
新的国家建立后,废除了自秦朝以来封建社会的国家体制。把沿续使用了两千多年的政,审,和一,改为西方国家通行的三权分立制度。州,县等地方官吏,不再参与审判,成立,公安局,检察院,法院三个独立的权力机关。当时有一首民谣说的是;‘**大改良,女的倒比男的强,北京改北平,奉天改辽宁,审判改法院,警所改公安,’遣散了旧时的衙役三班,朱振生等人也就失业了。
赋闲在莲池老家的朱振生,有时也被乡亲们请出来帮着办一些村里的公益事业。由于在县里当了几年官差,也算是见多识广的人,他办事公道,受到乡亲们的拥护,同时也得罪了很多不法乡绅。
本村杨姓,同宗七弟兄,也在为大财主董家管理事务时,捞了很多好处,又在村中称霸,巧取豪夺,人称杨门七虎,无人敢惹。乡亲们给他们编了一段顺口溜,说的是‘远望莲池,杀气腾腾,近看莲池,好似北京。虽然没有,真龙天子,倒有一个,董二先生。虽然没有,保朝的文武,倒有几位,杨家弟兄。虽然没有,金銮宝殿,倒有五间大过厅。东庄子屯兵八百万,领兵的元帅叫董玉恒。董家富有千顷地,杨家每块侵一垅。莲池良田董占尽,杨家七虎是帮凶。
这杨氏七兄弟当中,尤数小弟杨七最坏。此人叫杨倾权,排行老七,故此人称杨七。这小子心狠手辣,粗暴武断,敢打敢拼,为了敛财不要命。更有他六哥杨六做他的军师,这个坏小子叫杨槐水,排行老六。因为当地农民刮地锄草时使用的一种农具叫孬子,所以大家给他起了个外号叫杨六孬子。此人心术不正,阴毒损坏,搜刮敛财无所不用其极,形似那种刮地的孬子,不论你藏到多么细微之处,也逃不过他的贼眼。又粗通文墨,结交官府的刀笔书吏,包揽词讼,翻云復雨,能把黑的说成白的,丑的说成俊的,自称小诸葛。大家看到他敢把自己比做诸葛亮,那种沾沾自喜的样子,就用了一句俗话说他是;‘狗舔尖’‘自美’,弟兄两个狼狈为奸,欺压良善。文有杨六在内运筹帷幄,武有杨七在外寻衅滋事,鸡鸣狗盗,弟兄两个真是天生地长的一对绝配。
在涉足莲池村的公共事务时,明偷暗窃,中饱私囊,聚敛了一些脏财,在村里也是个人五人六的劣绅。他二人侵吞公产,乡亲们看在眼里,恨在心中,但是都敢怒而不敢言。朱振生回来后,迫于他在乡亲们心中的威望,他二人也怕他三分,朱振生也对他俩以前的劣迹,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没主动找过他们麻烦,双方井水不犯河水,倒也相安无事。可是天算不如人算,事有辏巧,不想近日由于村中公共庙产一事,双方撕破了脸。
原来在莲池村正中路南有一座古庙,建于大明朝永乐年间,庙门南开,山门上有大明景泰年间兵部右侍郎于谦手书;敕建白云观下院的匾额。进了山门,原有钟鼓二楼,早以废弃,民国后兴办学校,这里成了学生们上体育课的操场。再往里走有东西厢房各三间,现在辟为学屋,院中有一棵千年古槐,树干非两人不能合抱。上分两杈,中间有一个水桶粗的树洞,胳膊伸进去摸不着底,虽然历经千年,至今仍然枝繁叶茂。绕过这棵古槐,迎面正中是一座横三间,进深也是三间的方形布瓦硬山大殿。前殿坐北朝南供的是南海观音大士,金童玉女分列两旁,硕大的佛龛上檐透雕二龙戏珠的图案,吊檐雕的是连续不断的卷纹龙草,下边内层有一圈草龙花饰。外边两棵盘龙柱子,上面阳刻着一付对联,上联是;‘居南海泛神州大慈为念’下联配;‘坐莲台隐竹林大悲为怀’。
从两侧绕过前殿进入后殿,坐南面北供着关圣帝君的坐像,两旁侍立着关平周仓。佛龛的两根柱子上也刻着一付对联,上联是,‘生河东保西蜀护国佑民千古一关帝’下联配‘秉赤心护百姓侠肝义胆万世武圣人’光线较暗,又加上年久失修,天花板已经有多处漏雨,佛龛,神像都已残破不全。正殿东侧有一间偏殿,里面供的是三仙娘娘,由于善男信女较多,里边的香火倒比正殿还盛。神像慈眉善目,披红挂彩,此庙早年香火盛时有道士数人,世传庙产五十亩,一直被杨家代管。
民国后杨七欺压其他几个哥哥,独霸了这几十亩地。并且夜间带人把标明庙产香火地的石碑,挖出后推入拒马河中。后来又盗卖了三十亩,把钱塞进了自己的腰包。乡亲们早有耳闻,杨家其他弟兄对此事也颇有微词,但是都怕他耍浑,惹不起他,只能是敢怒而不敢言。这年夏天,雨水偏多,小暑过后,阴雨连绵,一连数日见不到太阳。
近日华北一带普降暴雨,太行山上的洪水以催枯拉枯之势,冲破紫荆关,沿拒马河东下。汹涌澎湃,波涛翻滚,浑浊的洪水夹杂着沙石,象一条黄色的巨龙,飞下高山,冲入平原,一路东下。泛滥成灾,沿河村庄无一幸免。莲池村正北大堤决口,咆哮的河水象一匹脱缰的野马,呼啸着闯入村中,冲得是房倒屋塌。这座千年古庙大多数建筑也被冲垮,变成一片废墟。大水过后,乡亲们公议要重修庙宇,再塑金身,又增建几间教室,扩建学校,以便使得全村适龄儿童都能入学,接受教育,学习文化知识,使得子孙万代受益,但是经费来源成了问题。
乡亲们就公推朱振生带领大家,把杨七叫到村公所,清查历年来庙产收支情况,看看有无赢余。这一清查大家才知道,自从民国后十几年间,庙产收支就是一本胡涂帐,杨七只说有庙产二十亩,其他三十亩不知去向。村民们也拿不出历史证据,对他也无可奈何。没想到正在这时,有一个村民在河里洗澡时发现,因为拒马河往北改道,南岸河边露出了一块青石板,回来吿诉了朱振生。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墨缘文学网;http://wap.mywenxue.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