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能 (2 / 4)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三十一章 能 (2 / 4)
        “因为张经是李默推荐的,而赵文华是严嵩的人。”唐顺之道。

        “果然是朝堂博弈的结果,”陈惇却摇头道“我看这严嵩也太急了些,张经还一场仗没有打呢,何不等他费了辛苦打赢了仗,再派人过来摘取胜利果实呢?又或者,张经难敌倭寇,连打败仗,这严嵩不就有了正大光明换将的理由了吗?”

        “东南六省的命脉,握在张经一人手里,”唐顺之道“就算严嵩睡得着,皇上睡得着吗?”

        “咱们这个皇上真是奇怪,”陈惇不由得道“对该信的人,始终抱有怀疑;对不该信的人,始终深信不疑。”

        比如朱纨,比如仇鸾。

        “原来严嵩是利用了皇上多疑的心思,将赵文华安排来了东南,”陈惇道“但我不明白,为什么赵文华会召先生您,担纲抗倭大计呢?他到底想干什么?”

        “有一真一假两个原因,”唐顺之就道“你要听哪个?”

        “都要听。”陈惇道。

        “好,那你自己分辨。”唐顺之道“因为东南局势太过危急,抗倭形势严峻,甚至比北方的鞑子还要让人寝食难安。朝廷不拘一格,任用人才,所以我恰逢其会,被他们起复。”

        “这话说出来,”陈惇道“……还真没人信呢。”

        “那就剩一条,”唐顺之道“赵文华与张经、李天宠不睦,但他无法对抗张经,只能拉拢各方,我就是他拉拢的对象之一。”

        张经的资历是相当高的,多年来南征北战,赫赫威名,安定两广,又平息安南,是首屈一指的将帅,跟严嵩一辈的人儿,更何况如今又总制六省,自然不是赵文华能对抗的,即算赵文华身后还有他干爹严嵩。

        “这才是真正的原因,”陈惇道“那先生你心里又是怎么想的呢?”

        唐顺之盯着摇曳的烛火,轻声道“从前朝廷罢斥了我的官儿,我也不以为意,一心只追求我的良知之学,闭户兀坐,匝月忘寝,多所自得。然而这么多年来,我目睹的大明治下,遍地疮痍,哀嚎遍野,生民涂炭,难述万一。闽浙一带,倭寇为患;宣大九边,鞑虏为祸。两广未曾抵定,安南得而复失……这些祸患,却还都比不上朝堂之上,圣上沉迷权术,首辅肆意逢迎,百官勾心斗角,结党倾轧。我想要在这样的境况下做点事,何异于登天之难?!”

        唐顺之缓缓合上眼睛,但青筋突起的双手暴露了起伏的心绪。只听他喃喃低语道“我亲眼目睹了生民的苦痛。如果不亲眼见过,就不知道天堂和地狱有什么分别……”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