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回 几君图治心难治 一相冤亡贼亦亡 (1 / 10)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三回 几君图治心难治 一相冤亡贼亦亡 (1 / 10)
        临春子时,天气骤冷,便是最繁华的洛京也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但洛阳宫内却依然灯火通明。

        当朝皇帝自不是还在摆酒设宴、寻欢作乐。他只是独自坐在御书案前,死命翻看着历朝历代的兵战记事,其阶下虽有一人跪坐相候,但此人既已无法回答他更多问题,他也只望能从书中寻到想要的答案。

        但兵战凶危、又何来必胜之法。他虽贵为天子,终究不过是一介凡人,本朝子民可随他差使,他国军兵又岂会束手待毙?

        所以他也只能一面翻书、一面叹气。

        阶下之人却看不下去了,站起身来奏道:“陛下是一国之君,只需有识人之贤、任人之明便可。这兵战之事,陛下既将三军交于马统帅,便该由他担了此忧,若仍需陛下在此伤精费神。那还要他这个三军统帅何用?”

        “知天下、治天下,若是朕一窍不通之事,又何来‘识人之贤、任人之明’。”那皇帝放下书,盯着阶下之人问道:“朕知周尚书对朕授封马跃天一事不满。但你兵部虽也管着兵马钱粮,终究都是文官,难道朕该让老尚书领此重任,上阵杀敌不成?”

        原来那阶下之人正是兵部尚书周卓,他听得皇帝如此之说,微微脸红,但又立即辩道:“马统帅文武双全,且年纪轻轻便功不可没,岂是老臣可比。但老臣反对此事,并非针对马统帅,只是这三军统帅乃前朝旧职,本朝自太祖皇帝起便从未设过……”

        “先帝未设。。却非说朕不能设!”那皇帝本不想多说,立即便打断了周卓。但他转念想到老尚书也是为国操心,又对自己的焦躁有些后悔,于是便深吸了口气,耐下性子仔细解释道:“本朝开国之初,休生养息,各军只需在本州清缴内寇,防备外敌便可,自不需统军之帅。但如今用兵之时,三军若仍旧各自为战,势必事倍功半。昔年幽并之战,虽说有西隅攻我个措手不及之因,但三军调度,更为致命,时中军深入幽州,东军防着海寇,唯有调南军守御并州,但南军陆战稍逊,抵敌不住,迫使中军不得不分兵回援,终于大败。而东军亦不熟水战,大船追不上海寇,便只得各处布防,有守无攻,平日里倒还罢了,战时兵马紧缺,方知是虚耗军力。当时若能有一帅统调二军。。何有此败?”

        “陛下所言甚是,三军共趋进退,远强于各自为战,此确是一人统领之利。”只见那周尚书鞠了一躬,又立即说道:“然太祖皇帝便是统帅出身,能夺下前朝江山,虽因昏君失政,也是靠手中掌握兵权。太祖登基后不再设此职,正是怕危于社稷。何况马元帅之父已是当朝右丞,如今又没了牛相约束,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难道陛下当真如此信得过马家不成?”

        那皇帝见周卓提到牛老国师,不觉心中一寒。他数日来拼命研读兵书战记,一半确是在考虑胜负之法,另一半则是为了暂且忘掉同牛贤季的争论。他自幼胸怀大志,想做出太祖皇帝那般的功绩,但他既以太祖为榜样,自是把帝王功绩全理解为开疆扩土,后虽得牛贤季授以《清平论》,然幼时之志亦难消,两相杂糅,竟得出“一时太平是为兵战准备,而一统天下又是为了万世太平”的论断。但此论既无前例可援,他相辩时虽凭想当然说得头头是道,如今贬走了牛贤季,却连自己都开始有所怀疑。

        但君既无戏言,此刻便如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于是他只有尽量忘掉这事,先一统天下再说。

        周卓见皇上沉吟,还道自己已打动了皇上,便继续说道:“臣也并非是说马丞相父子必将有不臣之心,只是万事有备无患,还请陛下三思。”

        “嗯,爱卿此言也有一定道理。”皇帝回过神来,点头答道,“但周尚书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这‘统帅’一职与各军大将颇有不同,虽能统筹三军的调度部署,却并无临战指挥之权,细节之处仍由各军大将自己定夺,更莫说行造反之事了。前朝末帝荒淫无道,将士们均早有反心,太祖虽确因统帅之职被拥为首领,但各军反与不反,却与此无关。老尚书说‘危于社稷’。莫非认为朕也是那等人人要反的‘亡国之君’不成?”说罢哈哈大笑,显见浑不介意。

        “老臣不敢。”那周卓虽知皇上是在说笑,却也不禁心下惶恐,躬身说道,“是老臣见识浅薄,倒让陛下见笑了。”

        “老尚书也是为了江山社稷,朕又岂会怪罪。”那皇帝笑罢,又点着头继续说道,“这几年百姓安居,国家富庶,自是以牛丞相为朕定下的农政、商政居首,但马将军四处平定流寇,也是功不可没。朕任人惟贤,不因其是马丞相之子便胡封乱赏。。但也同样不得因此便克扣其功绩。至于爱卿方才问朕信不信得过,信得过、信得过又如何?”只见那皇帝忽然又摇了摇头,没有再说下去。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