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科举 一 (1 / 3)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四十六章 科举 一 (1 / 3)
        唐代的科举考试,时间定在春夏之间,于每年的农历二月在京师举行,共计三场,故又称春闱。

        关于科举的兴起,源隋还是源唐,史学界向来是有争议。但是成为一种成熟的选拔人才的制度,源于唐朝这是毋庸置疑的。

        自武德五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科举状元诞生开始,历经太宗、武周、玄宗三朝,科举制度已经逐渐成型。

        科举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定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常设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为人重视,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后来渐废。所以,明经、进士两科便成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

        常科的考生主要有两个来源,一个是生徒,一个是乡贡。京师国子监、弘文馆、崇文馆和各地方州县学馆出身,通过学校的选拔考试合格后,由学校局举荐到尚书省参加各科考试,称作生徒;不由学馆而先经州县考试,及第后再送尚书省应试者叫乡贡。

        由此可知,要想参加唐代的科举考试,无论是通过哪种途径,都是要参加初考的。只有通过了初考。。才能取得参加春闱的资格。

        这就造成了一个很不公平的事情。唐代的科举,与后世的三年一考不同,乃是一年一考。对于落榜的非长安考生来说,为了参加来年的春闱,就必须返回原籍参加初考。距离近的还好,距离远的,一来一回,时间就全耽搁在路上了,哪还有时间读书?

        再加上历届科考录取,长安中榜的名额明显较多,这就导致,有条件的仕子纷纷想办法入籍长安以及周边地区,便如同后世的高考移民一般。

        而那些没有条件,又不愿返回原籍参加初考的仕子,也不是全无办法。

        唐代科举允许“公荐”和“通榜”。。允许知名人士向主考官推荐优秀人才。于是落榜考仕子可以制作行卷,将自己的诗文作品抄写在长卷上,投献给达官显贵或文坛名人。如果得到他们的赏识和推荐,按照大唐律法,也可以不参加初考,直接参与科举考试,而且往往能因为得高官赏识,声名在外,而被录取,成为了不少仕子心中的终南捷径。这就是所谓的“投卷”。

        在历史上,因为投卷和荐举而进入仕途的名人绝不在少数,也留下来了很多流传千古的故事。

        据说王维年轻人时极为自负,曾放言道,不参加科举则已,如若参加,必得状元,否则绝不入仕。

        王维有没有这个能力,咱们从后世的角度不好评说。原因也很简单,他虽然诗才斐然,但是前面依然有两座跨不过的高山,李白和杜甫,说他文采冠绝一代肯定是过了。

        而且就在他参加科举的那一年,王维也遇到了一个劲敌,此人便是张九皋。

        没有错,他就是开元名相张九龄的弟弟,而且还得到了一个在唐史中出镜率极高的公主——玉真公主的赏识。玉真公主着人传信给京都的主考官,让其取张九皋为第一名。

        王维得到消息之后,立马慌了。他这牛逼都吹出去了,倘若张九皋真的得了第一,他便是仅列其后,按照他的誓言也不能入仕了。在唐朝,誓言可不像后世那样,可以随便乱发。士人之间,极重诚信。所谓人而不信,不可其知,王维即使是真的厚着脸皮入仕,以后也没有丝毫的前途可言,光是诠选这一关,他就过不去。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