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圣心难测(四) (2 / 4)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十五章 圣心难测(四) (2 / 4)
        对于李煜之死,皇上心里当然一清二楚。南唐后主善填词,对宋代词人及词的发展普及有着开山之功。

        宋开宝八年975年,宋朝军队已经打到南唐都城建康今南京市城下,后主李煜还浑然不知,日日听讲楞严圆觉经及易否卦。李煜和王后都是佛教信徒,用宫禁中的金钱修建寺庙,为补僧人之数,甚至招募人落发为僧。到后来,京都僧人过万,都由朝廷供养。退朝后,后主与王后身着僧衣,诵经念佛。由于频繁跪拜,以至手足生出赘疣。一日后主偶然登城,见城下旌旗遍野,大惊失色,这才知道大宋已兵临城下。

        归宋后受封违命侯。就是这样一个又善文学又信佛,就是不会当国主的懦弱之人,宋太宗都不放过。太宗于太平兴国元年(976年即位,于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即将李煜杀害,就因为在七月七日,郁郁寡欢的李后主在赐第命跟随他来的歌妓作乐,他作了首《虞美人》,词云: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

        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

        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

        一江春水向东流。

        太宗大怒,认为他不忘故国,赐牵机药而死。李煜死时,年仅四十二岁。牵机药是种毒药,吃下去的人死的很痛苦,最后死的样子是头足相抵蜷成一团。

        皇帝赵祯却在想,要是这个李后主还活着该有多好,那得留下多少精彩词章。一头想着一边辩解:“我在外面发现一个人才。此人对填词有很深的研究,精通音律,超过教坊所有人。不用,则人才可惜也。本朝迄今未见有如此精通音律者。”

        太后道:“你说的那人是不是叫什么柳七的,我听说你每日吃饭必得听柳词,这样有失礼仪。钟鼓馔玉,皇家所寄,潜移默化是为了修身养性,但是经常听这些俚词俗语就太过了。我闻柳词有好的一面,但更多的是低俗,岂可登庙堂之高,望皇上在礼法上注意一些。也许皇上的用意是好的,你意今后要启用此人修乐定律,但你想过没有?乐律乃国之重典。且慢说他能否今科进士及第,单就品行而言就不容有任何睚眦矣,否则不容于史官,谏官们又岂能放过。”

        皇上对刘太后的疑虑稍作解释道,自己访得的柳三变,词填的好,人也持重,远不是人们传说的轻浮浪子,其词描述的我朝繁华盛世,歌舞升平,对朝廷颇有好处。再说了,人民耽于享乐,才不会闹乱子出问题。这是太祖先皇帝定下的基本国策,现在看该是多么的英明。年青的皇上看问题的眼光竟是如此独到深远,以至太后听了也无话可说。

        自此,皇上果真不在御饍时听柳词了,甚至在其他时间也很少安排歌舞。一方面固然有些畏惧太后,另方面却也希望太后高兴。

        太后又有一次在朝会后说道:“皇上前些时提到的那个填词的柳三变,听说以前写的一些词确实不错,不过人是会变的,他既能写出这样的词,也能写出别样的低俗之词,就看怎么发展了。总之,对这种人是要小心的。听说这个姓柳的今届也来应考,此人行状能否录用,到时需得细细思量。”

        未等皇上说话,晏殊当即表态同意太后意见,弄得皇上很不痛快,他只得道:“母后教训的是。”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