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圣心难测(一)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十五章 圣心难测(一)
        第十五章圣心难测

        同样是在这样一个黑漆漆的夜晚,赵祯皇帝的心情远没有前些天来得轻松。当他还不时沉浸在对矾楼夜晚的美好回忆中,却不时有令人不安的只言片语传入耳中,这让他很是惶恐和忧虑。什么事情能让这个风华正茂的一国之君忧心忡忡呢?

        最让他担心的是,如今已是天圣七年,也就是说自从登基以后已是第八个年头了,他羞臊的想:民间有没有儿子工作八年了,还要让妈陪着去上班的?皇位已经坐了八年,反倒越来越不稳了,心里也越来越不踏实了。

        就拿“天圣”这个年号来说,这是登基第二年改的年号,那可真是礼官绞尽脑汁想出来的点子,但却完全是为迎合太后考虑的。千万别小看了一个年号,年号的制定和改元的时间是非常有讲究的,直接反映出统治者的所思所想。

        年号“天圣”两个字,拆开看就是“二圣人”或者“二人圣”,明显就是赞美、阿谀共同执政的刘太后的,皇上对此传闻早有耳闻。二圣人共同执政已经八年,仍未见刘太后有归政之意。所谓“天无二日”到了他这里就行不通,两个太阳当空照,一照就是八年。这还要感谢忠诚、敢言的老臣王曾,幸亏当年王曾力争,才在真宗遗诏上保留了“权”字,遗诏“太子即皇帝位,尊皇后为皇太后,权同处分军国事。”若是按照宰相丁谓的意思取消这个“权”字,到了现在还不知什么结果。

        这个“权”字虽然是暂时代理的意思,但由于皇上登基时只有十三岁,按照皇家惯例,他必须到成年以后方可独自垂询国政。因此这些年来,国家权力完全掌握在具有强烈权力欲望的刘太后手中。

        在这皇帝与太后共同登殿听政的八年中,年幼的赵祯皇帝在朝堂之上只说过有数的几句话,其余时间只能是默默的坐着和听着。

        天圣七年深秋时的皇上,早已经过完他二十周岁的生日,若在民间,这个年龄的孩子早已挑起家中大梁,或者参加贡举金榜题名成为国家栋梁。而在皇上看来,自己在众多朝臣眼里还是**。他有些愤愤的想,二十岁还不算成年?还要等到多大,三十?四十?始终当个儿皇帝?自今年过完寿诞之后,他只有一个目的,盼望母后早日归政,自己已经年逾二十了,还总是让朝臣看成是小孩子,脸上真是受不了。他脑子里不时闪过大臣们异样的眼神,有的透出嘲讽,有的充满期冀,有的甚至是可怜。他羞臊的想这也不能完全怪臣下,自己确实是无能为力,坐在龙椅上只是个空架子而已。

        赵祯认为,不管是年龄,当皇上的年头,处理国政的能力,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都应该是皇上一人作主了。当初即位时太后同知军国事的理由早就不存在了,早就该还政于皇上了。

        自从有了让太后归政的念头后,已经过去半年了,尽管脑子里的这个愿望越来越强烈,但却看不到太后想要归政的一丝蛛丝马迹,让他益发的惶恐不安。朝臣们催的急了,太后回道:“非是我舍不得放权,皇上还不成熟,内侍权重,恐怕不能辖制。”

        历朝的皇帝总是在延揽人才,以维护加强自己的统治。而在年青的皇帝眼中,本朝朝廷内不是少了人才,恰恰是能人太多了。朝堂之上,年轻的皇上冷眼旁观着众位大臣的举止言辞,他发现这些宰辅哪个都不是省油的灯,一个个不是揣摩太后的心思,就是在看皇帝的脸色,互相攻扞争权,搅得朝内波诡云谲。

        所谓“宰辅”是宋时人们对两府正副首脑的统称,宋初仍然延续前朝的三省六部制,但已有很大变化,将中书、门下两省并称,而尚书省通常不设主官,这样中书门下就成为中央最高的行政机构,负责除军事以外的一切事务。中书门下与单管军事的枢密院并称两府,分掌行政和军事。朝廷所编历年宰辅年表,两府所有正副长官的姓名都名列其中。这些人通称执政,只有中书门下的正长官被称为宰相。

        现在已经到了天圣七年的年尾,这一年从头到尾都不得安宁,国内、宫中也是不安稳,充满了争斗、贬官、火盗、天灾、民叛、西北用兵,事事处处处都令人忧心忡忡。朝内名臣贤相死的死、贬的贬,剩下一些官员又让人琢磨不透。

        皇上心里非常清楚,当下已经处于关键的时刻,一个不慎就可能万劫不复。自从自己二十岁生日过后,刘太后已面临交权或夺权的艰难抉择,朝中大臣里除少数如范仲淹之流的,慷慨激昂的要求太后归政外,多数持冷眼旁观的态度,不置可否不明确表态。

        皇上表面不说什么,心里暗暗的发着恨,一旦自己独掌朝纲,首先要全面的更换这些执政。必须要让所有大臣明白,谁才是赵宋王朝的继承人,身为大宋的臣子臣民,要懂得遵守礼制,维护正统。目前虽然谈不上是礼崩乐坏,但宫中礼制必须加强。

        太宗、真宗都精通乐理,自己总想超过先皇,要改变一下宫廷之乐太过庄重的弊病,应注入新的元素,不能总是板着面孔。目前朝中掌管礼乐的人不符心意,宋子京对乐理尚精通,但人品不行,可是偏偏太后又甚爱此人,常诵其词,还笑说:“就这一个‘闹’字还闹出动静来了”,竟将自己颇有好感的太后身边的侍女赏与宋子京,明显的是有意拉拢。

        当然,这么多年都等了,也不在乎这早一年晚一年。最让皇上赵祯不安的,近期又听说太后过问唐朝武则天事,问到立七庙之事。武则天甭说了,将大唐改国号周,篡夺了李氏江山。

        立七庙,只有天子才可以这样做,曹魏、司马氏在篡权时都是以此说事。这可就不是恋权不放这么简单的事了,说白了,是要谋朝篡位,是宋室江山能否继续姓赵的惊天大事。

        听到这个消息,赵祯暗道最怕见到的事情也许就要发生了。他想到太后的手段,不费力气就将权倾朝野的曹利用解决掉。想到她如果真要想废掉我这个皇帝岂不易如反掌,令人心惊。

        复又一想,哪有可能?毕竟是亲母子。想是可以这样想,可还是不放心,天家无骨肉,史鉴还少吗?远的不说,隋炀帝轼父诛兄、大唐玄武门之变,本朝还有烛影斧声的传闻。哪朝哪代都有见不得人的勾当。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墨缘文学网;http://wap.mywenxue.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