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十四章 千古际遇(三) (2 / 2)
太祖赵匡胤虽是马上得天下的皇帝,却要以文德治国,宋太祖酷爱读书,闻人有奇书,“不吝千金购之”。建国后,采取重文抑武的统治政策,礼遇士人,优渥有加,扩大科举取士名额,广开仕进之门,又以“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镌为誓碑,立誓于太庙,垂示后代。朝廷正殿也以“文德殿”命名,振兴文教遂成为有宋一代的“祖宗家法”之一。
太宗、真宗先后相承,皆醉心于文化事业的建设,太宗朝编成《太平御览》、《太平广记》、《文苑英华》三部大书;真宗朝修撰大型政书《册府元龟》一千卷。这几部大块头的书卷对后世的影响极大,是中华文化的集大成者。
可到了赵祯这里,年纪轻轻却雄心勃勃的他还找不到方向,总不能拿冷饭再炒,再编什么大部头了,思前想后,他的兴趣转到礼乐的修订上,只是修订礼乐非一般人所能承当,必须是精通音律的专门人才。赵祯喜爱乐律,有这方面的天赋,他开始研究音乐。
历代统治者都非常重视礼乐的制定修正,因为这是统治天下的基础。但他越研究越发现,繁琐复杂的典礼仪式和深奥沉闷的宫廷礼乐实在让人提不起兴趣。
在古代,礼乐对于维护封建统治具有重大作用。当年宋太祖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重视臣下关于礼乐的讨论,并采纳合理建议,服务于巩固宋王朝统治的目的。更改宫廷乐章的名称和“易以新词”,将“文舞”列于“武舞”之前,为“甘露”等九件祥瑞谱曲,这些措施都藉以表明大宋取代后周政权符合天意,是天命所在。是“揖让得天下”,而不是兵变的结果。
别小看了将“文舞”列于“武舞”之前这类小的改动,这表明了统治者的基本国策和施政态度,名称、顺序、队列规模等无一不是顺应本朝的政治需要。皇家的一举一动都要合乎仪礼,尊从秩序,不能有丝毫的差错。
据史料载,太祖皇帝十分重视礼乐的修订和作用。简单点说,建国后不久,朝廷便举行隆重的祭祀祖先的禘音:第礼、在宗庙举行合祭远祖的祫音:峡礼。建隆三年962年夏四月,太常寺博士聂崇义向朝廷献《三礼图》。
次年,朝廷又大规模修订宮廷礼乐。乾德元年963年二月,太常窦俨认为大宋圣朝必须有自己的礼乐,不应承袭前朝,上言说:“三皇五帝的兴起,礼乐并不相互延袭。大宋圣朝,始建帝王治理天下的准则,一代礼乐,应当树立名声,乐章应当更换新词,形式可遵从旧典。”太祖采纳他的建议,诏令窦俨专办此事。改乐章十二顺为十二安,取的是“治世之音安以乐”的意义:祭天为《高安》,祭地为《静安”,宗庙为“理安”,天地宗庙的升堂奏歌为《嘉安》,皇帝临轩为《隆安》,王公出入为《正安》,皇帝食饮为《和安》,皇帝受朝、皇后入宫为《顺安》,皇太子轩冕出入为《良安》,正冬朝会为《永安》,郊庙俎豆入为《丰安》,祭享、酌献、饮福、受胙为《禧安》,祭祀文宣王孔子、武成王太公望同是用《永安》,耕田、先农用《静安》。
当年秋季又举行祭天大礼,诏令选开封府乐工八百三十人,暂时隶属于太常,练习演奏鼓吹。
史载太宗洞晓音律,先后亲自制定大、小曲及因旧曲创制新声的曲子,总计三百九十首。
到了真宗皇帝时,真宗景德三年1006年八月甲戍,上御崇政殿,亲自检阅新修订的雅乐。
张宫悬,阅试李宗谔等新习雅乐,召宰相、亲王临观,宗谔执乐谱立侍。先以钟、磬按律,次令登歌,钟、磬,埙、箎、琴、阮、笙、箫各二色合奏,筝、瑟、筑三色合奏,迭为一曲,复击钟、铸为六变、九变,又为朝会上寿之乐,文、武二舞,鼓吹、导引、警夜、六周之曲。上以两舞乐词非雅,乃命分两制别为之。
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十二月己酉,真宗皇帝为迎天书,特诏太常寺别制天书乐章,俟亲飨园丘日,以奉禋祀。于是太常寺请郊祀献天书用《瑞安曲》,天书升降用《灵文曲》,又上朝飨用《醴泉》、《神芝》、《庆云》、《灵鹤》、《瑞木》五曲,请两制撰词。从之。
之所以说了这么多,只为的是说明礼乐对皇权的重要意义。于读者来说,不懂、不爱看都是应该的、正常的。
但是从中确实能得到一点启示,赵氏家族在音乐、美术以及其他文学艺术上的确有过人的天赋。赵宋几个皇帝有共同特点,太祖虽然是马上皇帝,武夫出身,却对音乐、文学艺术有独特的理解和喜好,以后的一些皇帝也是如此,不知他们遗传自谁,也许是天生慧根,具有灵性,这也就是成就有宋一代文学艺术昌盛,达到历史巅峰的真正原因之一。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墨缘文学网;http://wap.mywenxue.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