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章 风尘豪客(三) (2 / 3)
曲子唱罢,英英以一段激情四溢的舞蹈结束了这场即兴而发的演出。
他一边听英英清晰悦耳的唱词,眼前幻化出英英适才那今人心醉、过眼难忘的翩翩舞姿,心里却在琢磨着。自己看跳舞时除了享受眼睛、耳朵感官的愉悦外,再也没想到别的,偏生那个穷酸书生怎么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写出这样的好词,着实让人佩服。
在他心里,他始终认为填词是“小道”,不屑于学,更不屑于写,这和整个大宋上流社会人士的想法一致。
一直以来,填词始终被视为“小道”,登不得大雅之堂,难与作诗相提并论。宋初的一些高官、名流虽然也喜爱这种文学体裁,却不敢公然标榜自己填词,他们的填词活动只在私下的聚会场所偷偷摸摸的进行,几个相知的朋友在互相欣赏后就将所填之词销毁,谓之“自扫其迹”,他们很珍重自己的名声,不敢拿自己的名声去冒险,授人以柄。
这种状况却因这个被唤作“七哥”的年轻人的突然出现,发生了根本的转变。他把词这种被上层人士视为“小道”的文学体裁变得光明正大、雅俗共赏,唤醒了人们的关注。一批好听好唱、易记易懂的词曲,首先风靡了遍布汴京城的大大小小的歌楼酒肆。像一股和煦的春风吹进千家万户,也唤醒了万千歌妓的心田,昭示着姹紫嫣红的词的春天就要到来。
歌妓是社会上最为敏感的一个群体,她们早已不满足只是演唱“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霓裳羽衣曲”、“阳关三叠”等唐诗,喜欢上了突然流行的节奏变化快,词句通俗活泼,曲调优美动听的长短句。这种唱曲的转变像早春时节刮来的一阵东风,带来了清新、希望,引领着百花的竞相开放。
歌妓们是最早捕捉到这个变化的人群,因为她们是凭借这个吃饭谋生的,故此最乐于接受这个新鲜事物。而歌妓中的姣姣者如能歌善舞的、粗通文墨的,更欢迎这种转变,更能发挥她们的特长,甚至能够提高她们的社会地位。
这一晚,英英的几首曲子唱下来,特别是那位书生即兴而为填的一首词,让这位慷慨赏珠的客人改变了看法,更让他对填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的心中产生了疑问,在此之前自己的看法也许偏颇,受了所接触的那些高官、文士的影响。我才刚接触词,何必受他人的影响呢?以他自身的教养和学识,不应该被他人所左右。
他在思考,这个传奇般的填词人是从哪儿冒出来的,他是哪里人,他的真名叫什么,他怎么就能随意填出脍炙人口、令人过耳不忘的新声?他更进一步想到,也许近几个月汴京歌楼的深刻变化,就是这个姓柳的书生掀起的惊涛骇浪?可是他太年轻了啊,况且他也没有什么经济实力呀。以他的一己之力,真的能掀起这样大的波澜?
自己来到汴京快一年了,耳闻目睹了歌楼妓馆的巨大变化,自己也从单纯的放纵中解脱出来,连精神面貌都为之一新。
他要探索这个填词度曲之人的一切,为什么凭他一己之力,便能掀起如此浪潮。
他也问过几个会填词的人的看法,多数人不赞同姓柳的这个填词人,说他的词作风格也是婉约,但是词语低下,俗不可耐,更有些描绘床第闺秘的词句露骨直白,与主流的婉约词大相迳庭。
再说姓柳的这个人,人品不佳,整天游走在花街柳巷,泡在歌楼妓馆,也不见他有什么正当职业,又不像那些傍附高门的书生学士,不知道他靠的什么生活。就是这么样子的一个人,偏偏受到天下歌妓的狂热追捧,疯狂程度古今未见,仅就这一点就表明他的风流浪子的称号多么恰如其分。不过话说回来,他填的词的确唱出来特好听悦耳,简直荡人心魄。可是长听下去又会失去斗志,真是靡靡之音呀。
人们提到这个填词的,便控制不住喋喋不休的谈下去,显见这是汴京城里最热门的话题。但往往见到他脸上渐带不悦之色,便也赶紧知趣的闭了嘴不再评论下去。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