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七章 出巡之论治 (2 / 4)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二百六十七章 出巡之论治 (2 / 4)
        这得确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地方,刘浩然点了点头,然后转向李道君道:“这篇报告是你做出来的,你有什么想法?”

        “回禀陛下。诸位大人。以臣之见,官府持守当在律法。故而官府当多倡法治,少涉民俗。换以其它手段加以引导。如地方灾情,确当以节俭为重。然富家有钱奢华。可任由其奢华,许多小民还能靠此获取衣食,维持生计。如那些富家吃得是海鲜野味,美酒佳肴,在某些人看来,这些东西换取的粮食能养活数百口人。但是从另外一个方面考虑。就算禁止富家吃这些东西。小民们就能填饱肚子了吗?不如就此不管,富家继续吃。酒楼游船得了厚利,伙计们有了薪水,国家得了税利,甚至涉及到卖海鲜野味的渣夫猎户也得了好处。

        故而只要富家吃得是自己的钱,他想怎么吃都是他的事情。

        ,“臣曾观苏州吴县与襄阳南漳两地县衙,吴县富足无比。其县令协理却是极为轻松。南漳顿困,其县令协理却是繁烦操劳。何故?臣曾细察之,吴县县衙少有涉民之政,任百姓自谋其利,每年不过筹戈,水利工程几何,直道桥梁若干,学堂几所等等,届时再包给营造商户,监工而造。而南漳县衙,春季忧百姓耕种,夏季忧洪满。秋季忧收获。冬季忧寒冻,日日不得轻闲

        “臣以为,百姓知道逐利而行,他们手里有地,怎么会不知道该如何种地?无粮则无食,多粮则家富,这点他们最是清楚。除谷麦之外。当种何物可盈利。只要官府告诉他们去年这些农作物的价钱,他们自当会根据自家的能力,土地的质地去考虑,

        刘浩然不由抚掌赞道:“之明所言极是。官府之职,在于教化,在于引导。何为教化,即以身作则,其身遵法,则百姓遵法,其身有信。则百姓承信。其身廉正。则百姓俭朴。何须多言口舌?何为引导?以利引之,以利辅之二如工厂急需棉麻,官府当告知百姓,百姓自会种植,而官府不必以政令迫之,只需多修水利,以保农耕。多修道桥,以保输运。必要时可以地方之名。交涉商户,以法保民益

        刘浩然的意思大家都听明白了。官府没有必要去处处指手画脚。只要把基本工作做好,水利修好了,百姓们耕种就会有保障,道路桥梁修好了。百姓们就能方便地把东西运出去,甚至有时候官府出名。以地方政府的名义去约束那些唯利是图的商户,以律法等各种形式保障百姓们的利益,这才是官府所要做的。

        。陛下,臣明白了工官府当少涉民事。多行职责,以法约民徐茂诚略有所思道。

        刘浩然点点头道:“是的,刚才之明在调查报告里说得很清楚,风俗有几个特点,一是上行下效。二是受当前的主流思想影响。上行下效,我们重法,百姓们也就知道律法的重要性;而如果主流思想是以合法的方法去追求财富,百姓自然也就会明白,什么才能获取最大的个人利益

        说到这里刘浩然感叹道:“我看前朝历代,立法的目的是在于破坏。”此言一出,众人不冉诧异?这话是什么意思?法律的最根本的意义就在于让天下人遵行,怎么说前朝历代立法的目的在于破坏呢?

        “前朝历代制定列的律法。但是却给了很多人律法上的特权,皇室权贵可以肆意违法而不受惩戒,刑可以不上士大夫,诸如此类。于是造成的结果是律法成了老百姓们胯子上的枷锁,成了权贵士大夫们的工具。最后人人追求权势。因为有了权势,就可以凌驾于法律之上。而当他们有了权势之后。又喜欢去违法,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显示出他的特权。从而显示他们与百姓大众不同的身份

        。于是法律不外乎人情。法律就成了可以随意变更的玩物。上行下效,皇室士大夫如此,百姓们也知道律法是可以通人情的,于是他们不再遵循律法,转而追求人情。因为只要人情在,法律规则便可有可无。到最后,主流思想和风俗便变得低劣,以卑法规则去要求别人,自己却渴望凌驾或者是卑够脱离律法规则。于是,什么手段都是正常的,规则也便不成规则了。

        没有了规则,便没有了基本公正,在一个没有基本公正的社会里,你让百姓们怎么去遵循礼义廉耻?他们总要吃饭,希望获愕富足。但是在一个没有规则,基本公正得不到保障的社会里,你让他们如何公正地去谋取自己的财富?于是大家只能用各种低劣的手段去谋取了,因此,守法遵礼之人成了笑柄,钻营之人成了楷模,风俗便变得俗不可耐了

        听到这里。大家都不由陷入了沉思。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