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九十一章 科举、国考(二) (2 / 3)
最后。考官和考务官就在考院里休息。按照定制。从科考那一刻开始。这些考官和考务官是不允许出考院一步。必须在备森严的大院里待名次落定。交由刘定夺那一天。倒是巡查官可以因公事偶尔出去一两趟。
第二日又是照旧。向孔圣人牌位行礼之后。众人便等着正考的题目送来。这时。只见刘浩然在刘存忠的陪护下施然走来。他走进考院。摆摆手拒绝了朱升等人的行礼。而是先向孔圣人牌位行了一个大礼然后站在一边说道:“我只是来看看。们继续。”
朱升等人不敢耽搁正事。众人取下刘存忠手里的盒子查看上面的封条。发现无误后便打这个小盒子。出一个信封。上面贴着一个大封条几乎占了信封的半部。上面然刘浩然的“江南行省丞相”大印。打开信封。取出一张叠好纸条纸条结-部分有一个火漆。上面印了“浩然正气”的小印。
朱升屏住呼吸。拆开纸条。将其展开后。围上的宋等人不由脸色出现各种表情。纸条上写着两句话。一句是“格物致”另一句是“非信无以使民,非民以守国。”他们都知道。前一句出自“礼记”格物致知诚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后一句出自前宋的《资治通鉴》司马光评论商变法的一段话。
朱升觉的自己学生这目出的有点意思。前一句不但是儒学的经典字句。更是理学注重的。算是四书五经的范围。但是他知道。自己学生刘浩然心里的格物致知却与郑玄朱子等名儒注释的意境有区别。而且这一句话。就是各理学的理解也是不同的。很有争议。
后一句却跳离四|五经。从《治通鉴》这部史书中取题但是从大义上讲。《资治通鉴》是前宋的钦定史书。官员们“指定读物”。而自称秉承前宋一脉的南行省用来考题取士也无厚非。这小子。真是精于算计。这两道目。即让理学学派看到了希望。又让其他学派看到希望。可见刘浩然是做过一番权衡的。
这两道题目很快被考务写在几十道大纸上。钉在木架上分别展示在众考生的眼前。朱升甚至能听到不少考生发出的倒一口凉气的声音。格物致知好说。正在他们学习范围之内但是《资治通鉴》这句话。却为难了不少在理学思想气氛下只是苦读“圣贤书”的考生。他们虽然也能猜出这句话意思。但是你要是没有熟读《资治通鉴》。不知道这句话出处的整体意思。叫他'|如何发挥?要知。一般理学学派的学子。能熟读史书的不多。要是真做到那一步。哪个不是一的的名士?
刘浩然站在一边。只是默默的看远处的考生答题。他刚才随意的在考院四处走了走。的就是感受一|某种满足感就像某个领导人在公**中视察一般。“小伙子。好好考。考出水平来好为人民服务。”想到这里。刘浩然不由为自的“恶意”感到好笑。但是他不想影考生的情绪。走了几圈后便坐在正院与朱升宋等人闲聊起来。时间过很快。过了未时。便有考生续交卷。这是策问题。一旦确定论点。展开论述。能检查的就只是错字了。而一旦从草稿上誊写到试卷上。就是有错字也不好改了。你总不能在试卷上涂个大墨团吧。
考务官先将交上来的试卷封订。后按照顺序在试卷上盖上一个编码。如第一百零八号。再将试卷的内容誊写在同样编号为第一百零八号的一张纸上。再整理成册。交由考官批阅。
刘浩然先看了几份誊写的试卷。“格。至也。物。犹事也。穷推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不到也。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穷其理也。”这应该是程朱理学嫡传的学子。
“格。犹也御。能御外物。然后能知至道矣。郑氏以格为来。或者犹未尽古人之意乎。
”这是一个聪明的考生。因为他从第二句题目中猜出自己应该赞赏司马光的学问。于是毫不犹豫的将司光的注释做为破题。
“心不可一事。自立心。人心本来无事胡乱。彼事物牵去。若是有精神。即时便出便好;若一向去。便坏了。格物者。格此者也。伏仰象俯法。亦先于此尽力焉。不然。所谓格物。末而已矣。”这应该是陆学理学的弟子所做的。
这一份有点意思。“观其著以知其微。察其显而见其隐。此格物
之要道也。儒者之道。格物以致其知贵能推其类也。水而知学。观田而知治国。推之而已。”应该是刘基刘伯温的学生因为这一套格物致知是的主张。
“老师。你看这份试卷。”刘浩然悄然对朱升说。朱升接过试卷一看。只见这张试卷格物致知策中首先写道:“格知在心意之先。知之至者。皆物格之验矣。”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