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66.蓄力收割机 (2 / 3)
王徽对此,当然也是赞同的,“子先此言极是,铁器先秦便有,可普及在前汉,合用的铁犁却是唐时才出现。期间先民耕种之劳苦,我等却是实难以想象。”
徐光启闻言不由优越感十足地说道:“其实去问一问泰西之人,便可知晓。在下听闻,泰西许多地方,如今都没有合用的铁犁。”
朱皇帝介绍技术发展的籍《技术史,如今已经有不少人过,多少也让大明的士绅对技术不再不屑一顾。最起码的,皇帝在评中讲过的,没有铁器在汉代的普及,就没有农业的大发展,没有廉价竹纸等纸张的推广,就没有科举制的推行,这些事实,士绅们就无法反驳。
技术史这一,已经开始让许多士绅们认识到,崇古薄今的思想可能是大有问题的。
此时的机器远不如后世的效率那么高,再加上农田不够平坦,田垄太多机器转弯麻烦,一路上洒了些麦子在田里,这让过惯了苦日子的农民们分外觉得心疼。家里的妇人跟在收割机的后面,将洒在地上的麦粒一点一点的拣起来。
收割完成的黍米,很快被送到了田地边,一个较为复杂的铁制机器上。
将黍米送入后,随着农夫卖力的踩踏,这个脚踏式的脱粒机,也很快转动起来,将黄米从秸秆上脱出,收集到机器旁的空地上。
看着脱粒机顺利地工作,王徽高兴地说道:“如今,这脱粒机,也算是试制成功。此后农夫们便不必担忧收获时来不及脱粒,粮食为雨水淋湿霉变。”
“这机器之用,虽不能提升产量,但节省人力,抢收粮食,都是极好。”
一众围观的士绅们都对这两种工具是赞不绝口,此时的大明,儒生们倒是没有几个会把奇淫巧计挂在嘴边,何况就算是满清时代,也没有几个士绅会认为发展农具技术是不对的。
这一次的演示,很快被登上邸报,完成研制工作的人员,也受到了皇帝的亲自嘉奖。
目前为止,这两种新式农具的制造,对技术的要求还是不低,要真正大范围推广,还需要不少的时日。
另一时空,就算是新中国,于五、六十年代大规模制造这类蓄力机械和收割机,在推广中都是遇到了不少问题。朱皇帝自然不会指望,大明在几年内都用上蓄力收割机。在他看来,到明年夏收,能把皇庄里种植的冬小麦都收割了,就是很大的成功。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