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论僧(周一求票,拜谢!) (2 / 2)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二十七章 论僧(周一求票,拜谢!) (2 / 2)
        没想到出身富贵之家的他,不但对现今佛教看得如此透彻,而且还不堕其志,有志于寻一处清静之地出家,令人不可小瞧!

        想起平常崔居嘻嘻哈哈没有正形的样子,却也有别样的心思,崔向心中感慨,果真是人不可貌相,谁能料到看似最没有心思之人,却有着如此深深的心事。

        “九郎所言极是,天下寺庙众多,其中不乏混迹于僧人之中的营营役役之辈,非为出家济世度人,实为一已之私,或为穿衣吃饭,或为名利供养,不过好在真正的高僧大德也隐身于混乱之中,佛教精髓仍在,倒也不必过于执念……说来百丈寺,倒还真是一处净土。”

        崔向侃侃而谈,将心中想法如实说出。

        他后世也是好佛之人,多与高僧学禅,来到唐朝,又与百丈寺比邻。虽然平常学业繁重,不过一有空闲还是会静下心来看一些佛经。

        别看崔居年年轻轻,志向倒是很高,还能对现今僧人之中鱼目混珠的现象有独到的见解,也算难得。崔向暗暗赞叹,单从发心上来进,富贵之家衣食无忧之人出家,和贫寒人家为了穿衣吃饭而出家,只在心性和境界之上就差了十万八千里,虽然不敢说日后谁的成就更大,但至少如崔居者,起点高了许多。舍富贵荣华而出家,本身就是常人难做之事,不由得不令人油然而生敬意。

        百丈寺始建于唐大历年间,到会昌年间已有七十余年。初时是由新吴一名名为甘贞的乡绅创建,当时名为“乡导庵”。后延请到大智禅师怀海在此住持修行,遂改名为“百丈寺”。

        佛教禅宗自达摩首创以来,到唐朝时达到顶峰,因为出家人众多,鱼目混珠,不免出现了有戒不守、有律不循等争端,甚至还出现过争当法嗣,争夺袈裟等丑闻。从前的清规戒律已起不到制约规范的作用。怀海禅师到达百丈寺后,对此现象深感不安,他多年勤研佛经,探究禅理,终于在百丈寺为禅宗另立一种规式,他采寻大小戒律,综合儒家礼仪,撰写了“诏天下僧悉依此而行”的《禅门规式》,又称“百丈清规”。从此百丈寺声名大振,香火极盛,有“三寺五庙四十八庵”之说。

        正是因为怀海大师的“百丈清规”的建立,百丈寺的僧人,都严格遵守“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佛规,而且百丈寺的寺规要求僧人必须事事亲为,亲身耕种,每天必须下地耕作,不耕者不许吃饭,怀海大师以身作则,年近八旬时仍然下地劳作。弟子唯恐他累坏身体,偷偷将他的锄头藏起,结果怀海大师便不再进食。弟子们无奈之下,只好让他下地劳作。

        正是因为怀海大师的高风亮节,传承到今日,百丈寺依然是戒律森严,对出家僧人要求甚严,非真正为求佛法和济世度人而出家者,没有真才实学者,百丈寺一律不收。所以与现今许多大寺庙动辄几百甚至上千僧人相比,百丈寺不过区区百余名僧人,而且一直自耕自食,并不收受善男信女捐献的田地。

        崔向将百丈寺的情况详尽地说给崔居,崔居只喜得跃跃欲试,直想马上动身出发前往新吴,却被崔向劝住:“先去文渊阁将崔安劝回,然后再去龙兴寺一观,如何?”

        崔居知道去百丈寺只是想一想罢了,真要不顾一切前去,父亲知道后,非得打断他的腿不可。龙兴寺就龙兴寺罢,说不定也有高僧在内。再说,崔向谈论佛学起来头头是道,看样子也是喜爱佛学之人,有他同行,也算大幸。

        崔居想着,一抬头,喜道:“文渊阁到了。”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墨缘文学网;http://wap.mywenxue.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