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家事 (2 / 3)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三章 家事 (2 / 3)
        此时天近正午,崔向回到家中,推开院门,映入眼中的是一个不大不小的小院,占地约有十余丈方圆,有房屋七八间,其中正房三间,偏房四间。院中铺满青砖,间杂种有各种花草,生机盎然,尽管不过是独门独院,也不甚宽广,不过看来修整得平静整洁,青砖绿瓦,也算是富足人家。

        父亲崔卓正在院中负手而立,一脸肃然,隐隐有一丝忧虑之色。

        “父亲大人,孩儿回来了!”一见父亲,崔向立刻一脸恭敬,双手在胸前一叉,施礼说道。

        崔卓正心事重重,正为是否前往袁州之事左右为难,归根到底,此事的症结还是在崔向身上,所以他一见崔向,便心中有气,重重地“哼”了一声:“不用心读书,跑到百丈寺所为何事?”

        崔向对崔卓畏之如虎,忙道:“孩儿前去拜佛,求佛祖保佑,让孩儿智慧大增,也好不负父亲殷殷教导之心。”

        崔卓心中清楚,崔向不是不肯用功,只是脑子笨,不是读书的材料,实在也是强求不得。只是他并不甘心,崔家一直是书香门第,虽说他并未高中进士,却一直以来不论县学、州学还是道学,都是超群绝伦之人,哪怕是死去的大郎,也是少有才名,怎么偏偏就生出了崔向这样一个蠢材?

        又见崔向谨小慎微地站立一旁,不敢动弹半分,不由心中一软,气性也消了几分,谁也不想自己蠢笨,怪也怪不到他的头上,毕竟是自己孩儿,也努力不辍,或许他不是早慧之人罢了,也不好逼迫过紧。想通此处,崔卓伸手拿出一封书信,递给崔向:“你二叔又来信催促,我与你母亲商议过了,大好良机不可错过,即日起就要动身前往袁州,你意下如何?”

        崔向二叔名崔越,乃是崔卓的同胞兄弟,也是少有才名,不过也是屡试不第,最后一气之下绝了念想,不再应试,在新吴县学任教。与崔卓的刻板严谨不同,崔越在才学之上或许有所不如,但在为人处事之上,却比崔卓高出许多,他交际甚广,不但常与文人作诗唱和,还与新吴县令以及袁州刺史也有来往。

        两月前,崔越接受袁州刺史崔贺尧之邀,前往袁州州学任教。到任不久,崔越便向崔刺史推举其兄崔卓,并将崔卓书法呈与刺史品鉴。崔刺史本是爱才之人,又偏爱柳公瘦体,一见崔卓之字竟有柳公七八分神韵,怎不欣喜若狂,忙让崔越邀请崔卓前来袁州,任崔氏学堂私教。

        私教虽不如在州学任教名声好听,不过因是在崔氏学堂之故,更比在州学可得便利,可算做崔刺史的入幕之宾,可与刺史朝夕相处,成就私人情谊,况且崔氏学堂乃是天下四大学堂之一,能够在崔氏学堂任教,远比在州学任教前景看好。

        兄长如此受刺史重视,崔越也是喜出望外,急忙致信崔卓,力劝他尽快动身赶来袁州,若能得崔刺史赏识,即便得不到“察举”名额,能在崔氏学堂立足也是大善,比起偏安在新吴一地强上百倍。

        察举,是唐朝有别于科举之外一种入仕途径,是由刺史以上官员推举,经吏部考核合格便可直接授与官职,虽然一般所授官职品佚很低,多是从八品小官,但对于屡试不第者来说,也不失为晋身的一个捷径。

        察举制度源于汉朝,盛行于魏晋,到隋唐之时已经日渐式微,被科举制度代替。唐初之时,察举还与科举相提并论,随着科举的兴盛,到了晚唐,察举制度已经沦为科举制度的补充,多是士族之家的子弟无法考取进士的晋身之门。有真才实学者,多数不屑于因察举而入官之人,久而久之,朝廷也形成共识,察举之人不得为相。

        崔卓得此音讯不免怦然心动,他倒不是在意察举名额,如今他对入仕为官早已灰心,只想安心任教,若有学生进士高中,也算得偿夙愿。当然,更多的还是为崔向的前途考虑,一州刺史虽然也是位高权重,但崔卓不是奉迎权贵之人,也不必非要巴结刺史以求富贵,他看重的是崔氏学堂。

        尽管位于袁州的崔氏学堂只是分支,并非本部,但既然挂出崔氏学堂之名,必然得到了清河崔氏的认可。谁不知道,天下四姓以崔氏为尊,而天下崔氏以清河为首。天下四姓为四大士族,所谓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以及太原王氏。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