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二章 偈语 (3 / 3)
崔卓长吁短叹,而崔向也是自家人知自家事,知道自己人笨脑慢,任凭父亲如何责骂也只是低头忍受,一言不发。转身过后,又一个人躲在暗处,努力用功,也想争一口气出来,只是学业之事,却不是肯下功夫就可以做出精妙诗句,可以写出锦绣文章,可以一笔在手挥洒自如,可以出口成章,崔向付出了无数努力,却还是最终不入崔卓之眼,就连县学的同窗学子也奉送了崔向一个共认的绰号:笨二郎!
唐时习俗,一般称呼相熟之人,多以家中排列相称,崔向排列第二,一向被人称为二郎。
崔向最终能够进得县学,还是崔卓拼了老脸,向学正曹庆图求来的。
崔向重生之后,得知自己的丢人的“前事”,心中不知是何滋味。随即转念一想,难道他真是笨死的?人要真能笨死,也是匪夷所思之事。
他上世是研究生毕业,一路过关斩将,历经大小考试近百场,无一败绩,学习不算顶尖,也绝对是出类拔萃之人,平生最不怕的事情就是学习,最愿意挑战的事情就是考试,所以毕业后才留在大学任教。现在倒好,换了一副体弱的小身板不算,还是一个学习上的笨蛋,这种天翻地覆的感觉还真让他有点哭笑不得。
说来容易做来难,崔向满心以为他比上一个崔向强上百倍,不管是四书五经还是做诗书法,一定会手到擒来。不想拿起书卷一看,满眼的繁体字也能认识个七七八八,不过放下书本让他提笔写出,却是写不出来,要么缺笔少划,要么东倒西歪,着实让他羞愧难当。
再说毛笔,见别人悬腕提笔,运笔如风,自己手腕悬空颤抖不说,落笔之后,一个斗大的字被写得支离破碎,惨不忍睹,更不用提提笔忘字的糗事经常发生,还有古人不带标点符号的文言文更是让他看得头大如斗,这才收了轻慢之心,打起十二分精神来从头学起。
从掌握断句,认清所有繁体字,再到记住字体结构,再练习书法,基本上相当于重学了一门外语。
顺便再强调一句,确实是一点也不夸张,因为不但字体要学,连读音也和现在差了许多,因为当时别说没有普通话,连官话也是西北腔。
不过崔向到底有一股狠劲,也有足够的才气,花费了半年时间,暗中将以前崔向所学的学业全部学会不说,还融会贯通,再加上后世所学,经过他的横向比较,若论基础扎实和实际运用虽远远不如父亲这位老夫子,但超过县学同窗应该已是可以确定,好歹他也曾经是研究生学历。
崔卓和崔吴氏都没有发现崔向的变化,他也就没有招惹整天对他横目冷对的父亲,只是每日更加努力勤练书法,因为他的书法比起父亲还大有差距。书法之道,没有速成之法,也和学历高低无关,现在的博士生写的一手臭字的数不胜数,他后世写的字虽然不丑,但离书法境界还差之千里,更何况现今使用的毛笔。
更何况,他的父亲是柳公权的弟子,一手瘦金柳体写得不但赏心悦目,还神采飞扬,颇有柳公的七八分神韵。就连崔向被父亲训得百无一是,心中气急败坏,也不得不承认父亲书法虽未扬名天下,也可跻身于当世大书法家行列。
只可惜父亲既不象柳公有皇上赏识,又没有高中进士,与名动天下的文人墨客为友,所以只得偏安于新吴一地,屈身为私塾先生。
新吴之地在唐朝之时偏远不说,既不如西北之地是京畿重地,又不如江南之地是鱼米之乡,不过当崔向听到百丈寺就在新吴之时,顿时惊讶得说不出话来,他居然还在百丈寺不远,原来此时的新吴就是后世的奉新。
崔向随即想到了第二件事就是,现在是大唐会昌四年,明年,也就是会昌五年,历史上著名的会昌法难将会引发大唐天下的一场动荡,而会昌法难的风暴中心,就是百丈寺!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墨缘文学网;http://wap.mywenxue.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