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二章 偈语 (2 / 3)
佛教禅宗自达摩首创以来,到唐朝时达到顶峰,因为出家人众多,鱼目混珠,不免出现了有戒不守、有律不循等争端,甚至还出现过争当法嗣,争夺袈裟等丑闻。从前的清规戒律已起不到制约规范的作用。怀海禅师到达百丈寺后,对此现象深感不安,他多年勤研佛经,探究禅理,终于在百丈寺为禅宗另立一种规式,他采寻大小戒律,综合儒家礼仪,撰写了“诏天下僧悉依此而行”的《禅门规式》,又称“百丈清规”。从此百丈寺声名大振,香火极盛,有“三寺五庙四十八庵”之说。
一千一百六十六年之后的某一天,也是名叫崔向的一个年轻人远道而来,到江西省奉新县百丈寺前来还愿。因父母信佛,死后又蒙百丈寺的法师超度,同时父母的坟墓就在后山,所以他来寺中还愿到后山烧香,可谓一举两得。
崔向今年二十八岁,是某大学的讲师。他先到后山拜祭了父母,然后又到百丈寺向净闲法师请教禅理心得。每年借拜祭父母之机,与法师探讨佛学精妙,也是他的一大爱好。从小深受父母信佛的影响,崔向对佛学一向颇感兴趣。
净闲法师见到崔向,淡淡笑道:“崔向,你年年拜祭先人,如此孝心也是难得。今日我有一言赠你,就是:‘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我还有事,你先下山去吧。”
见净闲法师神情落落,无意多说,崔向也未多想,只当法师另有事情,转身下山。法师所说四句话,他自然读过,缘自《杂阿含经》,乃是缘起论的最精辟表述,也是佛学之中最精彩的论断之一。只是不知为何突然提出这四句话,难道有何深意?
本来下山之路在东北方向,今日不知何故,崔向鬼使神差竟然反向而行,朝西南方面的林间小路而去。西南小路崎岖不平,又过于险峻,本是当地山民图省事踩出的一道宽不过三尺的羊肠小道,一侧是深不可测的悬崖,一侧是密密麻麻的灌木,极不好走。
崔向走了没几步,就被灌木划破了手,心中懊悔,正想转身返回百丈寺,哪怕绕远一些,还是走大道安全。不料刚一转身,脚下一滑,身体失去平衡,掉落悬崖之中。
一路翻滚不停,被摔得七荤八素,幸亏有不知名的树木拦着,崔向才没有掉到悬崖深处的乱石之中,被摔个粉身碎骨。不过也是浑身疼痛,只凭一已之力也爬不上去,他一手抓住一棵粗如手臂的小树,脚下也正好踩住一块凸起的石头,以一个古怪的姿势坚持了两天,任他喊破了喉咙也没有人来救。最后饥寒交迫之下,崔向再也支撑不住,手一软,还是掉了下去。
也不知过了多久,他苏醒过来,却惊奇地发现自己依然活着,不过却是来到了唐朝。父母健在不说,而且身体只有十七岁。最初的震惊和不安过后,崔向渐渐适应了新的身份,也对所处的环境和时代有了一些了解。
至于他为何突然来到唐朝,却无法解释清楚,而原先的崔向为何无病无灾,一觉醒来却已经换成了他,略通一点医术的他猜测,恐怕是死去的崔向不知什么原因意外猝死,才让他得了便宜,借机重生。不过也正是因为不知具体原因,反而更让他心中不安,万一这人是因为心脏病突发而死,那他虽然重生,岂不是也时刻面临意外死亡的威胁?
父亲崔卓,少有才华,作诗和书法都为人所称道,在新吴乃至袁州多有盛名。崔卓也是少年得志,在袁州读州学之时,被袁州司马吴明何赏识,并将女儿吴舟儿嫁他为妻。吴明何原本指望崔卓考取进士,有了功名在身,也好出仕为官,不想崔卓屡试不第,眼见一腔希望落空,吴明何对崔卓越来越是不喜。
而崔卓经过几次名落孙山,对功名也是心灰意冷,他也就断了这门心思,安心在新吴教起了私塾。
好在当年吴明何爱惜女儿,嫁妆丰厚,不说珠宝首饰,光是田地就有五十亩之多,再加崔卓为人宽厚,宽待佃农,佃农也卖力种田,每年的收益也有百十贯左右,日子倒也过得舒适。
崔卓与崔吴氏先是生了一子,名崔芦,幼年夭折。崔芦和崔卓一样,少时早慧,六岁便可做诗,被人称为神童,可惜七岁之时患病而死。崔向比崔芦小三岁,却是三岁时才会说话,十岁时还背不出《三字经》,十三岁时不会做诗,十六岁时,考了数次县学也没有考中,比起崔芦简直不可同日而语,直把崔卓气得七窍生烟,斥责他为“朽木不可雕也”。
崔卓对崔向失望之极,从此不再过问他学业之事,任由其自生自灭。好在家境殷实,管他一个吃饱穿暖的生活倒是不在话下。再加上崔吴氏因为痛惜长子之死,将全部母爱倾注到崔向身上,不让崔卓打骂,就是严厉管教也是不行。崔卓无奈,索性眼不见心不烦,连话也懒得和崔向说上几话。
也难怪崔卓如此,一生不得志的他有意让儿子替他一雪前耻,从而由县学、州学到道学,再一路奋进直至高中进士。谁知天不作美,生了两个儿子,聪明机灵的长子却意外病故,留下蠢笨的次子,竟然在十六岁时还考不中县学,连一笔工整漂亮的蝇头小楷都写不出来,崔家何其不幸,诗书传家,祖辈以降全是文才斐然之人,为何偏偏生出如此愚不可及的崔向?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