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养猪致富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十六章 养猪致富
        保障老百姓的利益,让老百姓手里有钱,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硬性规定小麦的最低收购价格。

        为什么不把稗子的最低收购价格也定好呢?因为稗子口感差,富人不吃,吃稗子的大多是南方的穷苦百姓,但南方物产丰富,日子过的紧也能到河里摸鱼,上山打猎,很少有需要花钱买粮食的时候。因此地主、商人收购稗子,销量其实不大,沛国本地收购稗子,大多是用来养牛喂羊的,沛国草地少,人口多,养牛羊的成本就高,倘若再提高饲料的价格,富人很可能直接到北方购买牛羊。

        这样一来,就加剧了沛国的钱财外流,钱荒更加严重。古代大多朝代,都是缺钱的,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方面是劣币淘汰良币,富人囤铜,另一方面是人口越来越多。而每逢战乱,钱荒会变本加厉,甚至动摇统治者的根本。

        祖茂是将沛国当自己根基来看待,自然不可能眼睁睁看着有钱人单纯的把沛国境内的钱用到外边去,等到时候需要钱办事的时候,却发现没钱可用了,从而造成社会动荡,威胁自己的统治。

        而老百姓种的小麦,是他们的主要经济来源。规定小麦的最低收购价格,自然能让老百姓获得更多的利益。但是祖茂也不能如此简单粗暴的这么干。

        第一,这么干就直接动了地主和商人的利益,这是一股极其强大的力量,弄不好就会直接反噬祖茂,或许祖茂一闭眼之后就看不到第二天的太阳了。第二,地主和商人缺少了这部分利益,那也会想方设法的从其他地方剥削回来,甚至可能是变本加厉,最终受伤的还是农民。第三,小麦有利可图,就可以让本地地主、商人从其他地方赚到钱,贸易能带动地区经济,祖茂这么做就是临泽而渔,重农抑商对社会经济没有促进作用,反而是有害的。

        祖茂知道这事情不能正面应该,所以只能选择曲线救国的方法——改善沛国人民的饮食结构。

        如今肉食者依旧以牛羊肉为主要肉食来源,在沛国养羊跟北方相比无疑是事倍功半。而牛不仅是农耕必备的物资,在军事上也不可缺少。一头牛用作耕田,十个大汉都比不上,沛国土壤肥沃,只要犁好田,基本就能有收成。而牛身上的牛角,牛筋,牛皮等物质可以用来做弓,做鼓,做攻城器械。因此自秦汉起就有明文规定:盗牛、屠牛者斩、食牛者罚。但肉食者为了口腹之好,顶风作案,宰牛取肉,屡禁不止。

        养羊不划算,而牛又是应该由官方控制起来的重要物资,肉食者以牛羊肉为食,这对祖茂统治沛国,自然不利。

        历史上取代牛羊作为主要肉食的是什么?猪,猪对环境和食物的要求比牛羊低,更好养活。相比较牛肉的腥,羊肉的膻,猪肉的臊味其实更好处理。而且猪的出肉率和脂肪比率比起牛羊来也更高,因此养猪可以让老百姓吃到更多油水,改善营养,强健体魄。另外,猪粪还能肥田,对农业生产有不少帮助。

        沛国靠近徐州,有一部分盐碱地,据祖茂所知,猪粪在一定程度上还能改良盐碱地,如此一来就能增加沛国的耕地面积,提高粮食产出。

        猪对吃货来说简直是全身是宝,猪宰杀后主要的肉是脊排,肋排,大骨,前后腿肉,五花肉和里脊肉。脊排炖汤,肋排无论是用来爆炒、油炸还是炖汤都可以,大骨是熬制高汤的主要原料,前后腿肉、五花肉和里脊肉是最常用的猪肉,煎炸烹煮涮烤炒样样适宜。

        此外还有猪头,猪蹄,下水,猪血可以食用。而猪中还有板油和网油可以供榨油,板油的油多,网油的油更香。猪肉虽然有一股臊味,但猪油却有一个特殊的香味,作为调味料,可以促进食欲,提升食品的口感。

        养猪技术难度不大,沛国主要粮食作物小麦和稗子的秸秆又可以充当养猪的饲料,因此不需要太多成本。而猪养大后可以卖肉赚钱,养猪的过程中产出的猪粪又可以肥田,改良盐碱地,因此养猪对祖茂来说,是最好的选择,能快速帮助沛国百姓脱贫致富。

        当然,想让肉食者从吃牛羊转变为吃猪肉,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猪肉在南宋之前,一直都被认作为是贱肉,要不是祭祀需要用到猪头,老百姓看猪好养活,或许猪都没有什么存在的必要。但北宋有个文豪喜欢吃猪肉,这人不但是个吃货还是个美食家,这人就是苏轼,苏轼给猪肉扬名,又发明了不少跟猪肉有关的美食,而南宋开始又对苏轼比较崇拜,自此猪肉才开始在上层人士的餐桌上流行。

        祖茂没苏轼的名气,但是身为一个吃货,用猪肉做美食,还是可以的。做猪肉美食,最关键就要去除猪肉身上的臊味,这个时代已有了葱姜蒜,以及部分香料,但是还没有发明酱油和料酒。没有酱油和料酒,就算处理了猪肉身上的臊味,也能白煮和油炸,也就是跟牛羊肉一个吃饭。

        但要真正将猪肉拔高到临架于牛羊肉之上的地位,那还得靠炒,靠红烧。

        因此,祖茂决定要发明酱油和料酒。

        酱油的发明可以说是酱的一个变种,此时已经有酱了,但酱油还没出现。酱和酱油的原料都是豆和面粉,但酱油好像是像酒一样通过发酵制作出来的。于是祖茂从刘耀手里要了个酿酒工过来,用自家酒肆榨豆浆剩下的豆渣和做馒头边边角角积攒的面粉作为原料,让酿酒工在自己的指点下尝试做酱油。

        料酒也简单,祖茂是江南人,知道料酒主要成分是黄酒,黄酒又称米酒,以稻米为原料酿造。

        本质上稗子也是稻米,用米糠做原料酿的酒应该也是黄酒,在这种黄酒里加入少量盐、花椒、八角,存放一段时间就是料酒了。沛国本地有两种酒,一种是小麦酿造的,另一种就是稗子酿的。前者酒更清冽是富人酒,后者有些浑浊是平民酒。花椒和八角这两种香料一直都有,产自益州,此时大多用于焚香熏衣、熏屋,不难卖到,只不过价格有些贵。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墨缘文学网;http://wap.mywenxue.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