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一十六章 科学大神(二) (2 / 5)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六百一十六章 科学大神(二) (2 / 5)
        不计成本的资源投入夯实了物质基础和人心基础,推动了科研项目的齐头并进四面开花。

        制度优势和资源优势,让四川火器局以无与伦比的力量横扫一切的竞争者。它像开挂的阿三一样,从零开始,短短一年多便以惊人的速度发展为大明朝工业化的先驱者和领跑者。

        情报局根据各方面的情报研判比对认定,至崇祯十五年秋天,蜀地的军事工业在生产能力和技术等级等主要指标上,已经全面领先于鞑子和京师朝廷。至于闯献流贼,据说除火药生产数量一项指标还较可观之外(注一),其他的只配给蜀地舔小脚趾。

        五寸半大炮与新式铳管的试制成功并迅速投入批量生产,便是四川火器局这一硬件软件综合优势的全方位体现。

        五寸半大炮是蜀地首次以炮管内径来命名的火炮。以炮管内径来命名,本身就说明了炮管内径制造的精度已经大幅度提升。

        火器局本来打算以十五斤铜炮的铸造方法来试制五寸半大炮。但五寸半大炮仅炮管即重逾千五百斤,十五斤大炮和七斤半大炮根本没法比,火器局铜料库存肯定不敷使用。所以即便试制成功,也很难投入批量生产。

        就在批量生产计划面临难产之际,年前某一天突然被国家需要的中年铁匠冯氏兄弟,以强烈的使命感和自豪感,率领庞大的徒弟团队,与研究院的书生们成立了个攻关团队一起进行三结合。这一结合便是十天半月。最后,攻关团队终于拿出一个匪夷所思的造炮工艺方案:

        用钢锭代替青铜,以热冲代替浇铸!

        大炮无论是铜铁质地,本质上都是一根有底的中空金属管子。大明朝乃至大明朝所知的整个世界,通行的制炮之法只能是铸造,也就是将铁水铜汁往准备好的模子里倒。等铁水铜汁冷了,扒掉模子,便是一门几乎完整的大炮。

        铜贵铁贱,铸炮当然首选廉价的铸铁。可铸铁的流动性虽好,但冷却后硬而脆,用以制炮,炸炮就成了常事。再加上粗糙的铸造工艺所难以避免的气泡与孔眼,使得点炮工作的危险率接近于自杀。所以为减少炸炮概率,青铜炮就成了铸铁炮的合理替代品。

        可青铜炮除了昂贵,还有一样天生的缺陷:热强度低。也就是说,青铜炮不耐热,高温下容易变形卡弹,而且炮越大变形越严重!

        三万斤熔炉以炒钢为原料冶炼优质钢材,这为以钢替铜奠定了基础。但有了钢材,将烧红变软的钢锭在模具中直接冲压成型,在大明朝铁匠界没有任何的成功先例,西夷认知的世界里也一无所知。因此该计划一经提出,立即在火器局引发了巨大的争议。

        争议虽然围绕着工艺的技术可行性展开,但所有人都知道:技术争论仅仅是表象。

        没有巨大的投资,根本不可能提供热冲压所必需的庞大设备设施。因此争论的核心,是技术争论背后的经济可行性,是巨大的投资从何而来。一旦失败之后必然带来的严重损失和严厉问责,又由谁承担?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