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广义等效原理”的应用场景
国外有公民科学家的称呼,国内有民间科学家的称道,公民科学家和民间科学家的称谓符合哲学概念论的“等效原理”。国外少有公民哲学家的称呼,国内少有民间哲学家的称道,如果本作者提出公民哲学家、民间哲学家的称谓,那么公民哲学家和民间哲学家的称呼同样符合哲学概念论的“等效原理”。人们比较熟悉、或者接受了公民艺术家、民间艺术家的称呼,而对公民哲学家、民间哲学家的称呼则感到陌生、还难以接受。在大众媒体和一些学术权威人士的内心世界有一种“傲慢与偏见”的认识,即:民间艺术家是“正能量”的化身,他们精湛的技艺和传神的作品给人们带来了本土气息和艺术美的体验,而民间科学家则是“负能量”的化身,或者违背牛顿力学、或者违反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歪理邪”暴露了他们的迂腐、肤浅和偏激的科学态度。为了化解正统科学家和民间科学家的称呼在媒体和权威人士的内心引发的抵触情绪,构建和谐、共建、共享的科学生态体系,本作者用专业科学家取代正统科学家的称呼,用业余科学家替换民间科学家的称道。
推动人类科学文化进步的社会力量首先来自专业的科学家、哲学家和艺术家,其次来自业余的科学家、哲学家和艺术家。一些专业的研究人员成立了民间的研究机构,他们既有专业科学家的特质,也有业余科学家的特征。本作者将自己定位为业余的科学哲学研究人员,由于对“哲学的贫困”或“贫困的哲学”感到不安和焦虑,就像诗人和散文家对“贫困的诗歌”、“贫困的散文”或“诗歌的贫困”、“散文的贫困”感到怀旧和忧伤一样,个人自然发挥不了“中流砥柱”、“力挽狂澜”的作用,却能够以“涓涓细流”、“水滴石穿”的势能为哲学的传播和复兴贡献一份力所能及的力量。个人的势能是微的,万千溪流能够汇成大海的波涛。科学时代的兴起为哲学、为科学哲学的繁荣创造了机遇,根据哲学“等效原理”的推论,技术革命的兴盛为哲学、为技术哲学的繁盛创造了条件。目前的科技发展水平远远高于目前科技哲学的现状,两者的“鸿沟”有拉大的趋势,专业和业余的哲学家承担了复兴哲学的使命。
十九和二十世纪既是一个科技大发展的世纪,也是一个哲学和科学文化大繁荣的世纪。二十一世纪将是一个科技大进步的年代,二十一世纪是不是一个哲学和科学文化大兴盛的年代?根据科学发展的历史经验,科技的“单向跳跃”必然引发与科学相关的经济和文化、道德和情感、艺术和哲学的诸多问题,科学发展中的人文或哲学问题既导致了**主义哲学的产生,也导致了西方**主义哲学的兴起。科技既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推动哲学和科学文化“双向跳跃”的首要力量,科技推动生产力和科技文化的第一作用符合哲学、或广义的“等效原理”。存在全同性的等效原理,比如:数学运算中的加法和减法、乘法和除法,加法中的一加一等于二符合全同性的等效原理,该原理在词语的表述上转换为等同原理。世界上没有绝对的等同原理,在一加一等于二的加法等式中,等式左边的一加一是一种符号表示,等式右边的二则是另一种符号表达。语言学中的两个或多个同一词符合“等同原理”的定义,而两个或多个同义词却有不同的语言符号形式。同义词在对事物存在和属性的表述上有相同的含义,属于“同义反复”,人类不同的语言体系都有同义词和反义词,缺少了同义词不至于影响人们对事物和属性的认知,而缺少了同义词,人们思想认识和词语表达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将会大打折扣。
存在局同性、或部分的等效原理,比如:科学和哲学是推动人类文化进步的两种形式,在作用力大的衡量上,科技推动人类文化进步的“力度”上要比哲学、宗教和艺术、伦理和法学高出“一大截”、或高出几个数量级。“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妇女能顶半边天”的语录指出了男人和女人在推动历史发展和改造人类生存环境中的等效作用,而男女存在生理心理上的差别,“时代不行了,男女才一样”。男女在家庭中的角色、在生产活动中的分工不同,不能以全同性的等效原理来衡量男女在家庭和生产活动中的作用,比如:在阿里巴巴一类的科技互联公司,许多体验性的工作岗位适合女性员工,而许多抽象思维的编程、智能机器开发和维护的工作岗位则适合男性员工。规章制度适用于企业的每一个员工,谁也不能触犯诸如安全生产和操作的规程,规章制度针对所有的员工,就像法律法规针对所有的公民一样,这是规制度和法律法规针对性的“等效原理”。在工作岗位和工作任务的安排上,除了普遍性的规章制度,应当考虑每个员工的综合素质:学业水平、工作能力、兴趣爱好和身体条件等。“只见森林、不见树木”,或者“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个人主义、或者集体主义的用人原则不利于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为了明什么是科学哲学的“等效原理”,本作者举一个天文发现史的例,行星“飞马座51B”是如何发现的?人类生活在地月和太阳构成的天体系统中,由于太阳系以外的恒星系距离地球十分遥远,直到二十世纪的结尾,天文学家不知道在太阳系以外的恒星周围是否存在绕转的行星,他们只能在“潜意识”中猜想系外行星的存在,猜测的依据就是在太阳周围绕转的地球和其它行星,太阳系行星与在系外恒星周围绕转的“第二个地球”和其它行星的关联符合哲学存在论的“等效原理”,可以从太阳周围的行星推断系外恒星周围的行星。1995年1月,法国普罗旺斯天文台的天文学研究生迪迪埃·奎洛兹第一次发现了太阳系以外的行星,奎洛兹经过计算机的数据分析,发明了一颗名为“飞马座51b”的恒星发生了轻微的摆动,对恒星周期性摆动的最好解释是它受到了周围行星周期性变化的引力作用。在奎洛兹通过“恒星摇摆法”发现了第一个系外行星之后,天文学家“脑洞大开”,陆续发现了一大批恒星周围的行星系。哥白尼破除了中世纪流行的地球中心论,而十九世纪末的奎洛兹打破了地球孤独论的设想,地球不是宇宙天体中独一无二的行星,有越来越多的天文学家相信生命和高级的智慧生命存在于“第二个地球”、“第N个地球”。
太阳和其它恒星为什么发生摆动、或“打哆嗦”、轻微“颤抖”的现象?在太阳和地球、或者太阳和其它行星之间存在万有引力的作用,引力就像一根“无形的线”,将太阳和地球“捆绑”在一起,地球围绕太阳的运动轨迹是一个椭圆,它时而距离太阳近一些,时而距离太阳远一些,地球和太阳引力的相互作用呈现周期性的变化,不均均的引力引起了太阳轻微的摆动,天文学家通过观测恒星摆动的周期性来判断在其周围绕转的行星。在链球项目的比赛中,投手先要在一个的圆圈内转动链球,一根链将运动员和链球“捆绑”在一起,为了将链球扔得最远,投手需要尽可能用身体的力量来加速链球的旋转,链球旋转产生的“离心力”对运动员产生了拉力,而不均匀的拉力造成了链球运动员在地面圆圈上的摆动,只要摇摆的幅度不超过圆圈,投手的成绩就是有效的。看台上的观众很容易发现投手随链球的摆动,而天文学家则很难测量太阳和其它恒星的微晃动。链球运动员和恒星的摆动有形式的一致性,符合哲学解释学的“等效原理”。投手松开链之后,链球会沿着一条“园切线”的方向飞向场地。假想太阳有一天被高级文明的外星人销毁(有一些科学家声称外星人的文明可以摧毁银河系和河外星系),我们“被束缚的地球”将会飞离太阳系,变成一个星空的“漂泊者”。
(邓如山2018-1-10邮箱:deepmind_123@163.)
(Talkingaboutapplicationsariostothe“Generalequivalentprinciple”)
,新v更快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