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什么是认识动力学原理?
1930年,奥地利物理学家泡利为了解释贝塔粒衰变中出现的能量亏损现象,提出了一种当时的科学家看不见、摸不着的“幽灵粒”——之后被命名为中微的新粒,中微的“泡利预言”遵循了能量的转换和守恒定律,1956年,两位美籍物理学家柯万和莱因斯在核反应堆附近第一次发现了中微的存在。1964年,英国物理学家希格斯和荷兰物理学家恩格勒等学者为了解释粒物理标准模型中基本粒质量的来源问题,提出了一种当时的科学家不清、道不明的“神圣粒”——之后被命名为希格斯波色的新粒,2012年,欧洲原能机构“超级机器”(LHC)的科学团队在质束的对撞实验中第一次发现了希格斯粒的存在。对比中微的预言和发现与希格斯粒的预言和发现,我们在“发现的发现”中了解到科学的发现存在时间的差异。虽然时间的早晚不是决定科学发现的关键指标,但是,在中微和希格斯粒发现的情形中,科学家对中微属性认识得更深,检验的手段更丰富,中微的更早发现促成了对中微的更早认识。“广义认不准原理”的发生与人类认识的时间坐标有对应性关联,两者在时间的总体趋势上符合“等效原理”。比如:在泡利生活的年代,人们对中微的认识停留在概念的阶段,而在“后泡利时代”,人们对中微的认识深入到物理学、天文学和宇宙学的广泛领域。
为什么用“广义认不准原理”来明目前的科学家在中微和希格斯粒认识上的差异?因为科学认识的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这种差异性与人类科学认识的时间坐标有一定程度的相关性。物理学家已经发现了三种“风味”的中微,在宇宙大喷发的源头,在恒星内部的核聚变反应和在原能反应堆的核裂变反应中都能产生大量的中微。太阳中微和太阳光一样,一部分的太阳中微和太阳光飞向了我们居住的地球,在地球一平方厘米、或一个“指甲盖”大的地面,每秒钟能够降落600亿个太阳中微。物理学家估算,在大亚湾的6个核反应堆中,每秒钟产生了35万亿个中微,如果在宇宙大喷发的源头产生的中微降落到地球,那么每秒钟在地球一平方厘米、或一个“指甲盖”大的地面,每秒钟能够降落10万亿个宇宙起源的中微。目前的中微物理学和天文学仍然存在许多的谜题,相比较而言,在希格斯粒物理学和天文学中存在的谜题更多,比如:我们不知道宇宙中的希格斯粒数量有多少?希格斯粒能够在那些物理事件中产生?希格斯粒的衰变怎样影响了物质结构的稳定性?LHC的科学团队在2012年发现了希格斯粒,这不等于他们证实了希格斯机制的发生,最终证明希格斯场的存在和希格斯机制的发生还需要更多的科学发现。希格斯粒的发现没有完全解开我们心中的疑团,诸如:基本粒是怎样获得质量的?我们身体的质量怎样产生?希格斯场“骇人听闻”的能量从何而来?
“广义认不准原理”的产生与人们对中微和希格斯粒认识的差异性相关,认识的差异带来了认识的动力,本作者“顺水推舟”地引出了哲学的“认识动力学原理”,该原理形成了人类科学认识的力量源泉。好奇心也构成了人类认识的动力,好奇心却与认识的差异性不同。人们在大量的书籍、数字媒体的文章中经常遇到科学家和科学评论人士对好奇心的解读,他们通常将好奇心看成是科学进步的主要动力之一,另一种推动科学进步的力量就是生产力提升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就像人们对房屋商品的需要推动了**业的发展一样,人们对物质生存和美好生活的需要,对自然奥秘的好奇心推动了人类科学的进步。除了生产力的经济要素和好奇心的心理要素以外,本作者引入了认识差异性的要素,将从认知的差异性所产生的认识动力看成是推动人类科学认识的主要动力之一。生产力、好奇心和“认不准原理”构成了推动人类科学认识的“三驾马车”,生产的实践、生产方式的转换和科学技术的实验是推动人类科学进步的客观基础,而好奇心和“认识论动力学”则是推动人类科学进步的主观基础。认识的差异性属于认识的主观因素,造成人类认识差异的根本原因在于认识的历史性。科学认识的时间坐标是客观存在的,人们的科学认识和检测能力受到时代性、阶段性的局限。比如:不能要求十九世纪的物理学家提出中微和希格斯粒的概念,或者人们不能要求“明星物理学家”霍金明天找到和“外星人”对话的途径。
什么是“广义认不准原理”?“广义测不准原理”在认识论的表现就是“广义认不准原理”,比如:人们在络、电视和报刊的各路媒体上听到过“一个声调”:人生最后悔的选择是当初没有买进阿里巴巴的原始股。为中企业服务的阿里巴巴在初创的阶段也是一个中企业,在阿里巴巴最需要投资的时候,没有几个机构的投资者看好阿里巴巴未来的成长,创始人马云拿不到金融市场的“入场券”,不能以“众筹”的方式为国民投资者带来预期的利益,没有一位国企的经理人,也没有一位基金机构的投资者愿意为阿里巴巴注资。现在的阿里巴巴变成了一颗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很多民对阿里巴巴是一家外资控股的世界级公司感到“痛心疾首”,阿里巴巴是一家国内企业,却是一家每年为外国投资者贡献一千亿**的民族企业。和阿里巴巴相似的还有腾讯、京东、百度、搜狐等巨型互联公司。所有的国有企业都在转型的道路上走了十年、二十年,但是这些国企没有在高成长型的互联公司进行“额投资”,获得几千倍、几万倍的投资回报,我们不能不这是在中国经济奇迹的背后留下的遗憾。又比如:人们在餐厅、咖啡厅和会务厅都听到过“一种声音”:人生最遗憾的事情是当初没有买进大城市十年前、或二十年前的商品房,早期开发的商品房相当于股票市场的“原始股”,随便买进,到现在都能“躺着赚钱”,十年前、二十年前的商品房到现在上涨了五倍、十倍,甚至二十倍,当初要是“炸锅卖铁”地买下一套北上深内环、或中环的房,现在卖出就可以实现个人的“财富自由”。除了以上抱怨别人,抱怨自己的事例以外,每个人都可以举出一大堆的憾事,诸如:“选错了股票”、“嫁错了老公”、“看错了人”、“选错行业”。每个人对于“广义认不准原理”都有自己体验和感知。
“广义认不准原理”既适合对宇宙学的认识,也适合人们对自身行为和社会生活的感知,对宇宙和对人生的认识符合形式上的“等效原理”,这就是人们为什么提倡“宇宙人生论”或“人生宇宙论”,“相对人生论”或“人生相对论”的原因。“商业人生论”的倡导者马云常常教导人们,“人生没有绝对的公平”,比你能力强的人不一定比你的地位高、比你的贡献大,反之,比你能力低的人不一定比你的地位地、贡献。这几天,在本作者的脑海中“漂浮”着一个挥之不去的念头:中国需不需要建设大型的粒对撞机实验室、或者中国版的LHC?将“广义认不准原理”与要不要建设LHC的不同意见结合起来,本作者获得了一点新的认识:如果为了发现新的粒,那么建设粒物理的“超级实验室”似乎没有必要,既然希格斯粒是粒物理标准模型中“最后的粒”,那么我们很难在“粒家族”中发现新的粒,如果要发现标准模型以外的“非标粒”,比如:理论物理学家预言的“对称性粒”、“引力”、“暗物质粒”、“暴涨粒”等,现有的、或将来升级的实验室很难达到能级的要求,发挥不了作用的实验室将变成经退两难的“摆设”。如果为了研究已发现粒的未知属性,那么建设粒物理的“超级隧道”很有必要。既然发现了希格斯粒不等于发现了希格斯场,发现希格斯场、或希格斯波的物理意义不亚于发现希格斯粒本身,希格斯场的证实同样具有获得物理诺奖的研究价值,那么建设能够产生希格斯粒的大型强对撞机是一个伟大的决策。历史上的物理学家通过简单的实验装置发现了诸如:光和电,原核和原,现代的物理学家则不能通过简单、甚至简陋的实验装置来发现希格斯粒和其它几百种粒。既然中微和希格斯粒成为了物理学、天文学和宇宙学的研究热点,它们的属性与物质和宇宙结构的稳定性、与宇宙的命运“群齿相依”,那么反对建设中国版LHC的理由就不能成立,现在不建不等于将来不建。
(邓如山2017-11-6邮箱:deepmind_123@163.)
(WhatistheprincipleofEpistemologicaldynamics?)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