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中子星引力波的发现获诺奖的理由
不是每一位大师级的科学家在他们的晚年都走向了神学的研究道路,不能以哲学认识论的“等效原理”为依据,将牛顿和爱因斯坦晚年研究自然神学的行为推广到所有大师级的科学家身上。量力学哥本哈根学派的创始人尼尔斯·波尔在自己的晚年就没有沉浸到自然神学的冥想中,而是将描述量行为的“互补原理”推广到哲学的理论体系,用哲学的“互补原理”解释了当时的社会、当时的思想界面临的一些难点问题。以哲学认识论的“等效原理”为依据,我们同样可以用哲学的互补原理、或“广义互补原理”来解释当下社会、当下思想界面对的一些热点问题。发展经济是“金山、银山”,保护环境是“绿水、青山”,忽略了经济发展,不能满足人们对富裕生活的需求;忽略了环境保护,不能满足人们对品质生活的追求,用哲学概念的“互补原理”将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策略融合起来,我们唯有选择绿色经济的发展道路。前一段时间,在电视、络、报刊等不同形式的媒体上出现了实体经济和互联经济的争论,更早的时期则出现过传统经济和现代经济、低端制造和高端制造观点的交锋,根据哲学观念的“互补原理”,我们需要实现低端和中高端产业的协调发展,既不要放弃用“工匠精神”来夯实传统的制造业基础,也不要抛弃用“如火如荼”的大数据、物联、人工智能技术来激发传统制造业的活力。
不能否定由于哲学“等效原理”的作用机理所带来的竞争作用,互联经济的出现给传统的制造业带来了相互竞争的压力,特别是低端的中制造业面临了倒闭的风险,比如:我们现在出门不带钱包了,手机的“电钱包”功能替代了皮料的、布料的钱包。使用钱包的人越来越少,而使用电钱包的人越来越多,生产钱包的中企业面临停产和转产的困境,只有少量生产钱包的中厂商能够存活下来,也许老年人和一些偏僻地区的消费者还在携带钱包,一些商务人士将高档的钱包作为奢侈消费的标示,我们不能指望在一个电商和电支付“崛起”的时代,钱包的销售量会不降反升。前些年本作者在杭州延安路的拐角、吴山广场的夜市、钱江新城的地下商场遇到一些卖钱包的摊位,摊主吸引顾客的广告语录是,“江南皮革厂倒闭了”,厂方不发工资,只发替代工资的钱包,摊主将这些钱包进行“挥泪大甩卖”,本作者后来在《今日头条》一类的媒体上读到一则消息,竟然真的有一家“江南皮革厂”倒闭了,厂家发不出工资,只好用一堆一堆的钱包“顶替”了工人的工资。在支付宝和微信钱包代替皮钱包、布钱包的电商时代上演了“几家欢乐、几家愁”的悲喜剧,本作者联想到即使几年前的“江南皮革厂”熬过了制造业成本上升的压力,现在恐怕也难以抵御马云和马化腾电化支出的冲击。
用哲学意念的“等效原理”解释了“论江南皮革厂的倒掉”,我们再用哲学意境的“等效原理”来辨析一下长盛不衰的诺贝尔奖话题。LIGO的国际合作团队在过去的一年半中举办了五次新闻“吹风会”,其中的第一次和第五次成果发布会尤其令人瞩目,在第一次发布会上,团队的“科技大佬”公布了他们第一次发现的由双黑洞的碰撞与合并行为所发出的引力波事件,在2017年10月18日举行的第五次发布会上,他们发布了第一次发现的由双中星的碰撞与合并行为所发出的引力波事件。在第五次成果发布会举办之前的10月3日,LIGO国际合作团队的三位主要科学家刚刚收获了201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家奖,获奖的理由是他们第一次发现了引力波,第一次证实了爱因斯坦以广义相对论为基础在一百年前预测的引力波。双黑洞合并发出的引力波与双中星合并发出的引力波没有本质的不同,只有引力波强度和频率的不同,但是,双中星合并之后形成的波源与双黑洞合并之后形成的波源在观测的手段上存在本质的不同,黑洞内部产生的任何频率的电磁波不能逃离黑洞的视界,或者我们不能看见黑洞合并过程发出的光信号,但是,中星和黑洞的引力强度不在一个数量级,中星合并过程产生的任何频率的电磁波能够逃出中星的引力束缚,或者我们能够看见中星合并过程发出的光辐射。
2017年8月17日,LIGo的联合科学团队发现了中星合并事件产生的引力波,前三次引力波的发现是由LIGO团队单独完成的,后两次引力波的发现是由LIGo联合团队共同发现的。全球只有三台激光干涉仪引力波探测器,两个团队吸引了全球一千多名科学家的参加,他们是爱因斯坦“时空波”理论的“发烧友”,本作者将广义相对论简化为科学爱好者更能理解的“时空波”理论,而将量力学简化为科学爱好者更能明白的“物质波”理论,二十和二十一世纪的物理学家在“物质波”和“时空波”的交相辉映中喜获丰收。现在和未来的很长时期,引力波发现的成果会由LIGo的两个科学团队所独享,他们暂时处于引力波科学发现的垄断地位,这有待于中国科学家的崛起,才能打破他们的垄断势头,就像只有中国经济和教育的崛起,才能打破西方国家在全球化经济和教育的垄断势头一样。前四次引力波事件是由黑洞合并行为引起的,全球的光学波段天文台没有在引力波源处发现任何光学信号的痕迹,第五次引力波事件是由中星合并行为引起的,全球七十多个太空和地面天文台在引力波的波源地发现了各种波段的光学信号,比如:中国的太空X—射线望远镜“天眼”发现了明显的X射线,美国的伽玛射线望远镜“费米”发现了浓密的伽玛射线信号。
大质量的像行星、恒星和黑洞一类的宇宙天体对周围的时空施加了弯曲作用,时空的弯曲效应表现为引力,比如:月球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围绕地球旋转,无法逃脱地球的引力束缚。当发生一些剧烈的天文事件时,像两个黑洞在彼此的绕转中发生碰撞与合并,激荡和扭转的时空以引力波的形式释放能量,引力波就像在“时空大海”的波纹,蔓延到整个的太空,离波源近的地方,引力波表现得“波涛汹涌”,离波源远的地方,引力波显现得“波澜不惊”。2016年2月,LIGO国际团队宣布他们在2015年10月第一次发现了黑洞触发的引力波,为此获得了201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2017年10月LIGo的联合团队宣布他们第一次发现了中星触发的引力波,他们会不会再次获得诺贝尔奖?从哲学“等效原理”的可能性来讲,中星引力波发现的成果具备了获物理诺奖的条件,第一次发现了黑洞引力波事件,三位物理学家收获了诺奖,第一次发现了中星引力波事件,参与发现的几位物理学家同样具备了获物理诺奖的资格。科学家在第五次引力波事件的发现中第一次实现了“引力波天文学”和“电磁波天文学”的互补性观测,第一次应用引力波和电磁波的两种观测方式证实了双中星的碰撞与合并事件。
中星是密度仅次于黑洞的致密天体,中星的密度等于原核的密度,一立方厘米、或“一汤勺”的中星物质重达十亿吨。光线不能逃脱黑洞的引力,相比较而言,光线在逃脱中星的巨大引力时会发生光线弯曲,呈现抛物线的路径。中星的发现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天文学的四大发现之一。1932年,物理学家查德威克发现了中星,为此获得了1935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在查德威克提出中的概念不久,前苏联物理学家朗道第一次提出了中星概念,1934年,物理学家巴德和兹威基第一次提出了中星形成的理论,他们认为中星是在超新星的爆发中形成的,或者中星是晚年恒星死亡后转换而来的星体。激动人心的时刻发生在1967年,英国科学家休伊特和他的学生贝尔发现了一种奇特的射电波,他们在反复的探测中确认了这是一种由中星发出的脉冲信号,1974年,休伊特获得了当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1974年,美国物理学家赫尔斯和泰勒发现了一对双脉冲星,这两颗中星相互绕转,靠得很近,发出很强的引力辐射,损失的辐射能使得两颗中星越靠越近,轨道运动的周期越来越短,他们使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射电望远镜,对这对中星进行了上千次的观测,观测数据和根据广义相对论计算出来的轨道周期变化的数据相一致,赫尔斯和泰勒不仅第一次发现了双中星,证实了广义相对论的正确性,还第一次间接地发现了中星引力波的存在,赫尔斯和泰勒由此获得了1993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根据哲学逻辑论的“等效原理”,第一次发现了双中星、第一次间接地发现了中星引力波存在的两位科学家获得了物理诺奖,那么第一次直接地发现了中星引力波、第一次实现了引力波和电磁波的两种天文观测方法,验证了尼尔斯·波尔“广义互补原理”的有效性,科学团队在2017年8月17日的“大发现”具有了获诺奖的可能,至于谈到获诺奖的现实性,可能性不同于现实性,存在诸多的不确定因素,在“大集体”的观测成果中,评判谁是其中的“主要科学家”,诺奖委员会“一时半载”还不清楚。
(邓如山2017-10-21邮箱:deepmind_123@163.)
(theNobelPrizeShouldbegrahediscoveryoftheronstargravitationalwaves)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