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创新性的“广义等效原理”?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什么是创新性的“广义等效原理”?
  什么是“等效原理”,作为科学范畴的等效原理和作为哲学范畴的等效原理有什么不同?什么是科学解释学的等效原理?我们举一个宇宙学的例,光谱线的红移现象和宇宙膨胀互为等效关系,或者遥远星光的波长向红端移动和宇宙时空的膨胀符合科学解释学的“等效原理”,同理,遥远星光的波长向紫端移动和宇宙时空的收缩遵守科学解释学的“等效原理”。如果将科学解释学的“等效原理”作延伸性的扩展,那么我们可以将宇宙的膨胀和宇宙的收缩解释为“反等效关系”,或者将光谱线向更长波长的红端移动和向更短波长的紫端移动解释为“反等效关系”,比如:牛顿力学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属于这种“反等效关系”,符合“反等效原理”,同样来,物质和反物质概念属于一种“反等效关系”,两者遵循“反等效原理”。天文学家哈勃发现了宇宙令人“唏嘘不已”的大膨胀,“后哈勃时代”的天文学家发现了“惊世骇俗”的宇宙加速膨胀,他们不是直接发现了宇宙的膨胀和加速膨胀,而是首先发现了遥远星光的红移现象,较的红移值对应的是宇宙的“哈勃膨胀”、或宇宙的温和、均匀膨胀,而较大的红移动值对应的是宇宙的加速膨胀。天文学家将遥远星光的光谱线发生红移的现象解释为宇宙的膨胀,本作者认为天文学家们“不知不觉”地应用了科学解释学的“等效原理”,或者他们用“标准烛光”的红移现象证明了宇宙时空的膨胀。

  什么是哲学解释学的等效原理?哲学解释学的等效原理是自然科学解释学的等效原理和社会科学解释学的等效原理的总称,我们举一个**经济学的例,如果我们用“奥卡姆的剃刀”将影响房价的诸多因素统统剔除,比如:建筑工人的工资、建筑材料的价格,房屋防水和保温技术、“我想有个家”的传统观念,丈母娘的“刚性需求”、李嘉诚的“地段决定论”等,仅仅考虑房价与货币发行量的关联,那么我们将会发现,**的价格与所谓的广义货币发行量(M2)成正比例的相互变化,稳健的、温和的货币发行带来房价的平稳,而激进的、超规模的货币发行引起房价的大涨,我们将房价和广义货币发行量的同向变化用经济解释学的“等效原理”加以描述。本作者举一个**经济学“等效原理”的例不是一种任意的联想行为。在杭州电视台和浙江电视台最近播出的《房产我来》、《楼市大脑》、《楼市零距离》专栏节目中,几位观众熟悉的主持人和嘉宾讨论了“永恒的话题”——未来房价的走向,或者买房还是卖房的时机选择。

  有的嘉宾主张房价在过去的十年、二十年中上涨了五倍、十倍,而有的嘉宾认为房价在过去的十年、二十年中没有上涨,房价上涨是一种表象,本质的原因是“货币膨胀”造成了货币的贬值,在很多购房者的心目中,房不是用来住的,而是用来保值和增值的,用来保值时抵消了货币的贬值,用来增值时造成了房是用来“炒”的投资行为。“货币膨胀”和房价上涨反映了“等效原理”的作用机制。虽然**经济学被经济评论人士讽刺为中国人眼中唯一关注的经济学,但是本作者发现,几位社会公众熟悉的中国“地产思想家”没有提出房价与货币发行量之间的经验公式,我们不能认为广义货币发行量增加了一倍,在其它影响房价的因素不变的前提下,房价会相应地增加一倍,实际上,在过去的五年、十年中,央行的广义货币发行量增加了数十倍,但是房价的涨幅只有五倍、十多倍多。中国的经济体量在迅速增加,**商品的供应量在不断扩大,新增的货币发行量需要与经济规模和诸如**的供应量和消费量保持同步增加的节律,新增货币的一部分用来实现**商品的价值,包括房价上涨的价值部分。寻找房价和广义货币发行量相互关系的数学表达式,这很有可能成为中国人心目中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圣杯”,奖杯上应该刻上一个经验公式,公式中的系数、或常数项应该在居民经济行为学的统计中得到确定,不同系数产生的原因在于国民与国民的不同,中国人偏爱买房,德国人偏爱租房,中国人的房产财富占比很高,美国人的股票和债劵财富占比过大。

  随着房产成为中国家庭的“重资产”,一线和新一线城市中拥有一套、多套房产的家庭“被动地”升格为百万、千万级的“富豪”,中国社会“康生活”的标准产生了“水涨船高”的效应,许多一线和新一线城市的居民不承认他们是“房产新干线”批量制造的富裕阶层,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们“集体无意识”地应用了经济学解释学的“等效原理”,过去用一百万购买一百平方米的房屋面积,现在则用数百万、上千万购买一百平方米的面积,现在的数百万、上千万等价于过去的一百万**,或者一线和新一线城市的居民卖掉现有的“二手房”,不可能买到面积更大的“一手房”,他们要改善居住的条件,必须卖掉现有的房屋,还要动用家庭的储蓄和银行的贷款。杭州和浙江电视台的主持人和嘉宾(根据文化传播学的“等效原理”,全国各个城市电视台的房产频道都是如此)会提出一个“妙不可言”的主意:卖掉一线和新一线城市的高价房产,买下二线和三线城市的低价房产,不仅可以获得更大的居住面积,还可以买下一辆不错的家用汽车。放弃一线和新一线城市的居民身份,主动到二线和三线城市定居的人士毕竟是少数,不是消费经济学的一个常态行为。我们知道,中国社会的新基本矛盾变成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求和经济不充分发展、资源分布和居民收入不平衡的矛盾,之所以没有发生一线和新一线城市居民向二线和三线城市的“逆向流动”,这是因为存在社会的新基本矛盾。

  本作者提出哲学解释学的“等效原理”不是奢望为了推动**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发展,而是为了推动自然哲学的进步做一点力所能及的理论探索。就像在“风生水起”的**行业产生了一批又一批的“地产思想家”,甚至每一位居民都在讨论房价的涨落,都在反思**供给侧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但是,几乎不会由于**经济学的发现而出现一位诺贝尔经济学的获得者,因为我们的“地产专家”并没有发现一个有诺奖价值的地产经济学原理,形成了一种“你谈、我谈、大家谈”的经验风格,如果本作者和本作者的同事走近**的电视和视频栏目,似乎都能“噼里啪啦”地谈上一通,不能到了“全民炒房”的时代,却可以形成了“全民房”的风尚。尽管在“房产我来”的时代,本作者探讨的宇宙哲学会遭遇“无人喝彩”的困境,但是,本作者响应了中科院探索宇宙科学的诉求,响应了大科学时代的呼唤,将自己最好的思想风格展示了出来,没有给人生留下失去探索精神的遗憾。哲学遭遇了困境,诗歌遭遇了困境,哲学和诗歌遭遇的困境符合哲学认识论的“等效原理”,不是哲学和诗歌离开了现实性,而是现实性离开了哲学和诗歌。如何将“形而下学”的现实性和“形而上学”的哲学和诗歌融合起来,这是人们需要思考的文化问题。本作者提出了哲学解释学的“等效原理”,这不是“无源之水、无橼之木”的推测,伽利略和牛顿提出了惯性质量等于引力质量的猜想,爱因斯坦提出了加速运动的参考系等效于静止的惯性参考系的假设,他们分别提出了物理学本质的个别“等效原理”,本作者所做的理论研究是将个别的“等效原理”推广到自然科学和哲学的一般原理形式,这是一种创新性、或原创性的理论发现。

  (邓如山2017-10-19邮箱:deepmind_123@163.)

  (Whatistheinnovative“generalequivalentprinciple”?)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