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科学发现的逻辑和“原初希格斯场”
2013年的物理学家诺贝尔奖授予了英国物理学家彼得?希格斯和比利时物理学家弗朗索瓦?恩格勒,两位理论物理学家在1964年分别预测了被称之为“上帝粒”的希格斯粒的存在,弗朗索瓦?恩格勒的合作者、物理学家罗伯特?布劳特已在获奖之前去世,失去了荣获2013年诺奖的机会,我们从中看出,诺贝尔奖的颁奖机制存在诸多的缺陷,相比较而言,许多体育项目的竞赛机制发生了或大或的改变,而诺贝尔奖的规则在过去100多年的历史上从未发生任何的改变,始终保持了旧有的传统,这既是一种独特的文化魅力,也是一种因循守旧的价值理念。中美大亚湾中微探测联合团队在几年前发现了中微的第三种震荡现象,具备了中微发现“第五个奖项”的可能性,既然日本和加拿大的物理学家因为发现了中微的第一种、第二种震荡现象而获得了中微发现的“第四个奖项”、他们荣获了2015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那么根据哲学逻辑论的“等效原理”,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科学家具备了诺贝尔奖的提名和获奖条件。2012年7月4日,欧洲原能中心的研究人员在实验中证实了希格斯粒的存在,他们使用了“超级机器”——大型强对撞机(LHC),这是迄今人类建造过的最强大、最复杂的实验机器,ATLAS和CMS实验室的两个研究组分别给出了实验分析的数据,他们在数以十亿计的粒对撞数据中发现了希格斯粒存在的证据。
作为“上帝粒”的希格斯波色被认为是62种基本粒的最后一种,希格斯本人没有赋予希格斯粒最高荣誉的称号,物理学家之所以将希格斯粒称之为“上帝粒”是由于该粒在粒物理标准模型中的独特性质,它的存在决定了真空中希格斯场的赋予功能,所有的其它粒在希格斯场中会获得质量,就好像信徒在宗教场所会获得灵魂的洗礼一样,经过宗教的洗礼,本来“俗里俗气”的人变成了虔诚的信徒。希格斯场赋予所有的基本粒以质量,这与上帝创造万物的宗教信念如出一辙,本作者用宇宙认识论的“等效原理”来摹写希格斯场和上帝创造物质的共同功效,我们只是不要忽略“差异原理”的界定,上帝创始论属于文化、或人类文化学的范畴,而希格斯场属于科学、或物理文化学的范畴。根据物理哲学的“广义测不准原理”,科学家目前还不清楚希格斯粒和希格斯场的细节特征,具体来,他们不清楚宇宙在大膨胀的过程中如何创造了它们,它们怎样扮演了上帝的角色,从而赋予其它的基本粒以质量。显而易见的是,没有希格斯粒的“造物”特性,太阳系和银河系的结构,宇宙大尺度的团块构造是不存在的,我们的大脑和身体组织不能形成,也不可能在不同的季节放飞“诗和远方”的思绪。
既然希格斯粒的预言得到了证实,物理学家“随水推舟”地预言了希格斯粒诞生于宇宙的大爆炸,那么本作者自然而然地构想了“原初希格斯粒”和“原初希格斯场”的概念,大胆猜想这种原初的希格斯粒和希格斯场随着宇宙早期的暴涨和宇宙的膨胀、加速膨胀在宇宙微波背景辐射中留下了印迹,第一位在宇宙背景辐射中发现原初希格斯粒和原初希格斯场信号的物理学家将会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本作者的“惊人预测”并非不着边际,而是基于物理哲学“等效原理”的推论,我们知道,物理学家预测了“暴涨粒”和“原初引力波”的存在,目前,探测原初引力波的存在成为了中外科学家的热门课题,他们在南极洲建立了原初引力波天文台,中国科学院实施了“阿里计划”,在西藏的阿里山峰建造了陆地观测的原初引力波天文台,发现宇宙在大爆炸之中产生的原初引力波被认为是一项能够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使命,因为发现宇宙大爆炸的引力波能够帮助我们揭示宇宙起源的奥秘,如果宇宙学是自然科学中的“第一科学”,那么宇宙起源则是宇宙学中的“第一课题”。就像原初引力波的发现能够证明宇宙诞生的暴涨理论一样,“原初希格斯粒“和”原初希格斯场“的发现同样可以作为宇宙暴涨理论的证据,“原初希格斯粒”和“原初引力”概念,“原初希格斯场”和“原初引力波”的概念在揭示宇宙起源的证据上符合宇宙哲学的“等效原理”。
既然中微的预言得到了证实,物理学家“顺其坦然”地预言了中微会诞生于宇宙的大爆炸,那么本作者“将计就计”地构想了“原初中微”和“原初中微震荡”的概念,大胆猜想这种原初中微和原初中微震荡随着宇宙早期的暴涨和宇宙的膨胀、加速膨胀在宇宙背景辐射中留下了印迹,第一位在宇宙背景辐射中发现原初中微和原初中微震荡信号的物理学家将会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本作者的“惊天预测”并非随意编造,而是基于物理哲学“等效原理”的推论。就像原初引力波的发现能够证明宇宙诞生的暴涨理论一样,“原初中微”和“原初中微振荡”的发现也可以看成宇宙暴涨理论的证据,“原初中微”和“原初引力”概念,“原初中微振荡”和“原初引力波”的概念在揭示宇宙起源的证据上符合宇宙哲学的“等效原理”。存在三种粒的“等效原理”,即:在揭示宇宙起源的机理上,“原初引力”和“原初引力波”,“原初希格斯粒”和“原初希格斯场”,“原初中微”和“原初中微振荡”是一致的、等效的。目前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实施了探测“原初引力波”的计划,投入了大量的科研经费,但是,他们没有实施探测“原初希格斯粒“和“原初希格斯场”的计划,没有具体制定探测“原初中微”和“原初中微震荡”的计划,他们相信“原初引力波”将会在宇宙微波背景辐射中留下“B模”信号,但是,他们没有提出“原初希格斯场”和“原初中微震荡”将会在宇宙微波背景辐射中留下“变形记”的预言。
本作者构想了“原初希格斯场”和“原初中微震荡”的概念,这不是为了让科学家“调转镜头”,将探测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探测器指向它们遗留的印迹,而是为了回答一个科学哲学的问题:为什么科学家认为原初引力波在宇宙微波背景辐射中会留下“B模”信号,而从不认为“原初希格斯场”和“原初中微震荡”同样可能在宇宙微波背景辐射中留下特殊的信号?过去,本作者在学习和思考宇宙学和物理学的过程中,预言了“暗引力波”和“暗电磁波”,“暗中微”和“暗希格斯粒”的存在,预言了量纠缠现象中的“缠粒”和“缠力波”,进一步可以预言“暗缠粒”和“暗缠力波”的存在,现在,本作者预言了“原初希格斯场”和“原初中微震荡”的存在,预言了它们会在宇宙微波辐射中留下特殊的记号,进一步可以预言“原初缠粒”和“原初缠力波”的存在和它们在宇宙微波背景辐射中留下独特的标识。本作者的这些预言与对宇宙哲学“等效原理”的应用有关,目的是为了发现自然现象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为了将宇宙学的讨论引向更深的领域。中国科学院在“十三五”和“十四五”的长远计划中将宇宙学列为“第一科学”,本作者作为一名爱科学的学习者和思考者,首先响应了中国科学院的号召,对宇宙学的诸多问题进行了哲学层面的思考,在络空间留下了科学思想探索的足迹,仅在中国专家博客上就拥有十多万的真实粉丝。人生注定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毕竟本作者对宇宙运行的哲学解释与对宇宙运行的数学解释相差甚远,本作者探讨的是一门宇宙哲学,不是一门宇宙科学,尽管两者存在相互一致的等效关联。
这几天在杭州下着淅淅沥沥的雨,潮湿的天气烦扰着人的心境,趁着雨天到西湖和钱塘江边散散步应该是不错的选择,本作者读到过科学家的故事,其中有一个情节讲的是法国物理学家狄拉克在剑桥大学学习的时候,利用周末的时光常常到伦敦的郊外旅行,淅淅沥沥的雨是伦敦天气的“常态”,狄拉克的许多灵感与他到伦敦周边镇的旅行有关。到湖光山色中旅行可以激发人的灵感,无论写作的灵感,创意的、生活艺术和人际关系的感悟都是如此。杭州从西湖时代迈向了钱塘江时代,我们从西湖的静谧和柔美中感受到因循守旧的韵味,从钱塘江的喧嚣和咆哮中体验到吐故纳新的力量。科学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充满着传统与现代,因循与创新的碰撞与转换,就像西湖的水和钱塘江的浪给我们带来的启示一样。引力波的发现获得了201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证实或证伪原初引力波的存在同样具有诺贝尔奖级别的物理学意义,根据宇宙哲学认识论的“等效原理”,本作者相信,证实或证伪“原初希格斯场”和“原初中微震荡”的存在等效于证实或证伪原初引力波的存在。就让未来的实验物理学来检验我们的预测。
(邓如山2017-10-12邮箱:deepmind_123@163.)
(WhyIhavepredictedtheexistenceof“Primordialhiggsfield”and“equivalenceprinciple”amongtheexistenceofPrimordialgravitationalwaves、Primordialhiggsfield、Primordialrinoosciltion)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