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现的经济学和“意外收获”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科学发现的经济学和“意外收获”
  就像物理学可以划分为理论和实验物理学、或应用物理学一样,经济学也可以划分为理论和实践经济学、或应用经济学。理论和实验物理学的划分、或者理论和应用经济学的划分主要出于人们抽象思维的需要,满足人们的分类研究的需要。在特定物理和经济对象的研究中,实际上不能将它们人为地划分为非实在性的理论和实在性的应用这两种类型。物理学、或者实验物理学、应用物理学、工程物理学与经济学、或者应用经济学、工程经济学、日常经济学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一方面,从事任何一项物理学、或其它学科的研究离不开科研经费和科研人才的支撑,科研和生产活动的投入和产出机制在经济学原理上是相似的、一致的,符合哲学逻辑论的“等效原理”,但是,科研和生产活动存在本质的区别,我们用哲学认识论的“差异原理”来界定两者的根本差别,科学家从事的科研活动不同于工人和农民生产工业品和农业品,我们不能用经济学的GDP指标来衡量科学家的科研劳动,科学研究、特别是基础性的科学研究本质上是一种探求未知事物和未知属性的活动,我们在制定科研计划和预判科研项目的成果时会受到多重未知因素的约束,宇宙哲学论的“广义测不准原理”在探索未知的科学领域中发挥着或大或、或深或浅的影响。

  另一方面,科学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呈现上升的趋势,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主义经济学的这一原理在十九世纪比在十八世纪表现得更为活跃,在二十世纪比在十九世纪、二十一世纪比在二十世纪表现得更为显著。二十和二十一世纪的任何一项高技术和高端制造都离不开物理学的最新成果,火箭和卫星发射,计算机和互联,原能和太能能发电,海洋和地球深部探测,机器人和人工智能等都与理论和应用物理学的巨大进步深度相关。经济学家和国民经济管理者目前最为关心的问题是如何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和经济体系的转型,从传统的、过度消耗资源和能源的经济模式转向现代的、集约消耗资源和能源的经济模式,而创新和科技进步在经济转型中发挥了关键性作用。在人类的科学和经济活动之间存在“水乳交融、浑然一体”的关联,我们用宇宙哲学的“等效原理”来概括科学和经济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经济学家过去使用了“技术经济学”的术语,本作者在“等效原理”的领悟中创造了“科学经济学”和“宇宙经济学”的词汇,科学经济学对应了过去的技术经济学术语,宇宙经济学则对应了过去的太空经济学词汇。我们从词源学的“等效原理”来理解“宇宙经济学”的新术语,既然使用了宇宙哲学的概念,那么本作者引入“宇宙经济学”、甚至引入“宇宙文化学”、“宇宙人类学”、“宇宙**”的新术语似乎没有什么不妥,当人类在二十一世纪进入月球和火星,迎接以太阳系为舞台的太空时代时,它们将会变成人们熟悉的、频繁使用的词汇。

  诺贝尔奖项的设立存在这样和那样的缺陷,比如:没有设立数学奖、天文学奖、哲学奖,没有考虑第三世界国家的科学文化影响,没有设立团队、或集体的奖项,没有为过世的科学家授予荣誉称号等,但是,作为化学家的诺贝尔为社会科学设立了经济学奖,这从一个侧面表明了科学和经济的独特联系。如果认为实践性的应用科学与人们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利益存在直接的、短期的关联,那么可以认定理论性的基础科学与人们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利益存在间接的、长期的关联。在经济增长模式转型的过程中,人们十分重视科技成果的转化,希望科研机构和高等学校的科研成果尽快地转化为企业的技术改造和产品开发,政府部门建立了科技企业的“孵化器”,规范了技术和股权交易市场,制定了科学成果转化的优惠政策,各研究机构和高校组建了科技成果转化的管理机构,鼓励科研人员创办企业,但是,我们对基础科学与国民经济相互联系的间接性和长期性存在认识的偏差和不足,甚至表现了急功近利、大干快上的浮躁心态。中国已经具备了建设一个创新型国家的基础,经济和科技的综合实力迈向了世界的前列,实施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离不开基础性科学进步的支持。过去,一些科学人士嘲笑、诋毁、挖苦那些谈论黑洞和引力波,相对论和量论,星系碰撞和外星生命的民间科学人士,现在,中国科学院已经将量物理和天体物理看成是重要的基础科学领域,仅在太空探测领域预计发射二十多颗卫星,“大手笔”的科学资金投入为历史所罕见。

  2016年9月,在中国学术界开展了一次有关中国要不要建造大型强对撞机的争论,反对建造的一方是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的**、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获得者杨振宁,2016年9月4日,杨振宁在媒体上发表了一篇题为《中国今天不宜建造超大对撞机》的文章,支持建造的一方是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王贻芳、国际知名的数学物理学家丘成桐,2016年9月5日,王贻芳在媒体上回应了一篇题为《中国今天应该建造大型对撞机》的文章,两派科学大师的争辩从学术界延伸到社会公众,双方的争辩各有理由,互不相让,我们从中发现,双方的争论既是一场科学观点的交锋,也是一次经济学观点的对撞。将欧洲的大型强对撞机LHC和美国的激光干涉仪引力波观测台LIGO进行一番对比,似乎LIGO项目的“性价比”更高一些,LIGO是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由麻省理工和加州理工的科学家共同发起建造的,在1992年获得了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资助,经过近四十年的风雨历程,投入了6.2亿美元的经费,经过升级的“先进LIGO”观测基地吸引了全球一百多所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上千名科学博士,包括中国和印度科学家在内的国际团队对引力波的发现作出了重要贡献,201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军功章”有他们的一半。

  杨振宁院士认为,使用大型强对撞机发现诸如“超对称粒”的希望渺茫,既然建造能量更高的对撞机也难以发现各种奇异粒,那么它的科学发现价值就会大打折扣,更主要的原因是它的科学产出和经济投入可能不成比例,即:科学发现的价值低,建造和运行的成本高。预计建造中国版LHC的资金投入在200亿美元以上,更高的预算达到了近2000亿**,后期的运行费用还没有计算在内。王义方院士则认为现在是中国建造大型强对撞机的最佳时机,从科学上讲,中国要成为生命科学和宇宙科学、量科学的领跑者,必须进行“大手笔”的经费投入,根据高能所初步拟定的设计方案,中国版LHC远远超过欧洲版LHC的实验能力,前者的运行能级是后者的7倍,通过亚原粒束的高速对撞,能够产生远远超过欧洲版LHC的希格斯粒数量,LHC项目的科学家在2012年发现了希格斯粒,王义方院士设想的中国版LHC更有能力发现这种粒物理标准模型预测的粒。从经济上讲,中国成为了世界经济的发动机,繁荣昌盛的中国经济和停滞衰退的西方经济形成了鲜明对比,在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缩减基础科研经费的同时,中国在最近的五到十年加大了科研经费的投入,建造中国版LHC与建立一个创新型的科技强国目标高度吻合。

  不能简单地用LIGO项目的“性价比”来衡量拟定建造的中国版LHC,LIGO用于探测极端天文事件发射的引力波,探测目标相对单一,LHC用于探测物质结构中的基本粒,探测目标相对广泛。不能因为欧洲原能机构建造了LHC,发现了希格斯粒,中国就不需要建造更高能级的LHC,我们知道,美国建造了两个LIGO实验基地,一个位于路易斯安那州,另一个位于华盛顿州,当两个LIGO几乎同时发现引力波的信号时,相互应证的结果使得引力波发现的可信度提高一倍,此外,欧洲建造了一个位于意大利比萨的Virgo观测基地,当LIGo的三台激光干涉仪几乎同时发现引力波的信号时,三者共同应证的结果使得引力波发现的事实更为牢靠。根据科学观测相互应证的“等效原理”,欧洲版LHC发现了希格斯粒和其它奇异粒,未来的中国版LHC同样能够发现这些“上帝粒”和“奇遇粒”。花费百亿美元的欧洲版LHC不仅仅是为了发现希格斯粒,花费两百亿美元的中国版LHC也不仅仅是为了发现几种奇异粒,探索物质的基本结构和基本粒的神秘属性自古以来都是人类的科学梦想。虽然建造中国版LHC不能给民众的日常生活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有些生活拮据的人士认为,花百亿美元找几个“不起眼”的物质粒,这有些“不划算”、“划不来”,杭州市在2017年的土地出让金接近2000亿**,与其用于建造中国版的LHC,不如用于增加公共设施和福利支出,以解决下岗群众和大学生的就业需求。

  在2016年的中国学术界发生了中国要不要建造大型强对撞机的争论之后,国家的科学管理部门提出了科学化决策的必要性。建造中国版LHC既有科学价值的考量,也有经济价值的思索,目前似乎不能轻易地给出一个答案,但是,我们不能忽视建造中国版LHC所带来的“意外收益”,这种突如其来的收益与“广义测不准原理”决定的对未来事物不确定性的判断有关,比如:日本科学家最初建造神冈探测器是为了发现质的衰变现象,后来却意外地发现了中微,他们为此追加了投资,建造了超级神冈探测器,在2013年发现了中微震荡现象,日本科学家因为中微的发现荣获了两次诺贝尔物理学奖。我们不能忽视建造中国版LHC所带来的其它“伴随收益”,比如:在美国建造的LIGO推动了激光测量技术、半导体制造、能源和材料科学、计算机和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为“适用新型”的物理工程领域培养了大量专业人才,吸引了全世界1000多位科学家的参入,他们不仅用引力波的发现证实了广义相对论的预言,而且在科学交流和合作中增加了彼此的信任和对科学文化的理解。根据哲学认识论的“等效原理”,建造中国版LHC同样能够取得类似于LIGO的“附加收益”。现在不是建造中国版LHC的时候,这不等于将来没有这样的时机,现在没有人会怀疑中国建设“超级工程”的能力和实力,天上有探月和空间站工程,地上有“天眼”和量通讯实验基地,一旦开建中国版LHC,**制的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将再一次释放出来。

  (邓如山2017-10-12邮箱:deepmind_123@163.)

  (Eicsofstificdiscoveryand“uedharvest”inthestificdiscovery)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