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认识和艺术体验的“融合原理”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科学认识和艺术体验的“融合原理”
  即使宇宙是在一次大霹雳中产生的,我们也没有讲清宇宙大霹雳发生的详细原因和过程,宇宙物理和量物理学家尽可能地利用现有的物理实验和天文观测成果、尽可能地运用现代的数学工具来构建宇宙大霹雳的理论模型。宇宙起源这一人类最大的科学难题似乎有了完备、完美的答案,宇宙物理学家撰写了几卷本、几十卷本的宇宙大霹雳、或宇宙起源的书本,但是,我们的宇宙从微的量尺度成长到宏大的宇宙空间,经历了137亿至138亿年的时间,在超出人类感性和理性认识的时空尺度上,人类的科学认识和观测、检测的能力与技术必然受到“广义测不准原理”的约束,不用存在多样态的宇宙起源理论,就拿主流的宇宙大霹雳理论来,不仅存在我们未知的细节信息,而且存在未有填补的理论漏洞。比如:驱动宇宙加速膨胀的暗能量在宇宙诞生和演变的早期似乎没有发生明显的作用,或者我们没有发现宇宙大霹雳与暗能量的明确联系。我们在早期和中期的宇宙演变史上找不到一个精确的时间,或者一个暗能量定时爆发的时间节点,在这个时点之前,暗能量处于“休眠期”,而在这个时点之后,暗能量处于“唤醒期”。宇宙诞生的大霹雳与暗能量的作用无关、或者我们对最早的暗能量作用知之甚少,而宇宙的加速膨胀与暗能量的作用密切相关,离开暗能量的作用,宇宙不仅不会出现加速膨胀的态势,而且会展现减速膨胀的趋向,在黑洞和星系等物体之间存在的引力将会减缓、甚至扭转宇宙的膨胀。

  我们不清楚暗能量如何从“休眠期”转换为“唤醒期”,虽然这种决定宇宙历史命运的“大转型”符合宇宙哲学的“转换原理”,本作者一直在寻找暗能量“战略性转移”的缘由,,直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在量和宇宙物理学家的研究论文和专著中找到有服力的解释,科学家不是万能的,没有科学家却是万万不能的。宇宙从大霹雳、惯性膨胀到加速膨胀就像发生在田径赛场上的接力赛一样,暗能量充当了最后一位冲向宇宙终点的“接棒手”。我们之所以无法预测宇宙的命运,这是因为我们不能预测暗能量如何从“唤醒期”返回到“休眠期”,可以预测季节从冬天到夏天,从夏天到冬天的变化,这是因为我们经历了季节循环往复的交替,夏天“否定”了冬天,冬天“否定”了夏天,我们从中摸索出“否定之否定”的辩证规律,然而,我们不能预测暗能量的“休眠期”如何否定“唤醒期”,“唤醒期”如何否定“休眠期”的变化,这是因为人类从未经历暗能量循环往复的交替,很难设想季节和暗能量变化的“否定之否定”规律符合宇宙哲学的“等效原理”。从宇宙的诞生到现在,暗能量的“GDP”呈现上升的趋势,就像我们在宇宙的早期和中期找不到暗能量“定时爆发”的时间节点一样,我们在宇宙的晚期也找不到暗能量“由盛而衰”的时间节点,找不到前一个时间节点和找不到后一个时间节点符合宇宙哲学“等效原理”的释义,而“广义测不准原理”在这里的含义指的是:我们不能精确地找到暗能量在宇宙早期和中期的“唤醒点”和在宇宙晚期的“衰变点”。从暗能量的“衰变点”到宇宙更加遥远的未来,暗能量的“GDP”呈现下降的趋势。

  在决定宇宙命运的“两股力量”中,我们知道了引力的特性,经典引力理论的发现者牛顿和相对论引力理论的创立者爱因斯坦通过两种方程式各自描述了引力的属性,我们不知道暗能量的特性,既没有一个量场论的方程式来描述暗能量,也没有一个修正的相对论方程式来量化暗能量的作用,因此,现有的观测能力和理论认识不能达到对宇宙命运的精确预测。在宇宙诞生之后的数亿年、数十亿年,当暗能量的作用被某种神秘的因素唤醒之时,宇宙开始呈现加速膨胀的态势,从早期暗能量关闭“休眠期”到我们生活的知识和信息的大爆发时代,暗能量驱动的宇宙大膨胀持续了60亿至70亿年的时间。宇宙大膨胀能够证明暗能量的作用力大于黑洞和星系物质的引力,“两股力量”的力差导致了宇宙的加速膨胀,这一解释符合牛顿的“动力学原理”、或牛顿第二定律,即:力是引起物体加速运动的原因。虽然“二力平衡”的宇宙体系很难维持,稍许的量“扰动”能破坏宇宙体系的平衡态,但是膨胀和收缩的动态平衡比宇宙“原地不动”的静态平衡更为稳定、可靠,更符合宇宙运行“常态和新常态”的法则。物理学家不能解释为什么在宇宙演变的过程中发生了力的“对称性破缺”,为什么宇宙体系的二力平衡是相对的,二力不平衡却是绝对的?宇宙膨胀的产生是由于暗能量的反作用力大于引力的作用力,为什么出现反作用力大于作用力的情形?何时出现?相反,宇宙收缩的产生将会是由于引力的作用力大于暗能量的反作用力,为什么出现作用力大于反作用力的情形?何时出现?现在不能获得这些问题的答案,我们唯有期待未来物理学家的科学探求。

  没有绝对完美的科学,就像没有绝对完美的艺术,科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就像艺术是一门遗憾的科学,科学家追索完美的科学和艺术家追求完美的艺术之间具有一致性和等效性的关系,就像自然哲学“等效原理”所揭示的那样,不可置否,科学和艺术的差异巨大,就像自然哲学“差异原理”所显示的那样,科学家更多地诉求理性思维,而艺术家更多地寻求感性思维。既然科学和艺术存在相互一致的等效关系,那么科学和艺术在一定的条件下能够发生相互转换,就像自然哲学的“转换原理”所昭示的那样,比如:从科学的角度来审视,建筑是一门实实在在的科学;而从艺术的角度来审视,建筑则是一门虚虚幻幻的艺术。宇宙充满了对称和非对称的科学和艺术法则,自然的力量将宇宙塑造成无处不在的时空艺术,每一位天体物理学家甚至都有自己喜爱和欣赏的星系和星云,天文学家越是发掘星系和星云存在和运行的科学机理,越是能够发现各类星系和星云的独特美,这是一种极其震撼的自然美和极其神圣的自然艺术,任何一位献身自然思考和研究的科学家都能体验自然的美和艺术,就像任何一位献身社会思考和研究的社会科学家都能发掘人类自身的美和善良一样。美和艺术是一种感念和体验,科学则是一种尽可能实现的客观性和理论性的描述,科学求真和艺术求美的法则是一致的、等效的,科学使用数学的抽象语言和艺术使用具象的形象语言却有本质的不同。

  尽管我们在有限的生命历程中不能认清宇宙起源的全貌和每一个细节,不能在时空暗能量和时空引力的交互作用中精确地预测宇宙的命运,但是,科学的求知过程伴随了对自然美和艺术的情感体验,艺术和美丰富了我们的生命体验。我们相信所有的自然奥秘能够从自然本身得到解释,自然是自洽的,不需要在自然之外寻求自然现象产生的原因,同样,艺术和美的完满性是自洽的,不需要在主客体之外寻找艺术体验和美发生的原因。

  (邓如山2017-9-11邮箱:deepmind_123@163.)

  (Fusionprinciplebetweeifiderstandingandartisticexperience)

  ..,首发v*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